第531章 东厂(2 / 2)
见状,朱高煦不禁嫌弃地撇了撇嘴。这么闷热的天气,冯小曼刚风尘仆仆地回来,身上满是臭汗,那味道可不太好闻,他实在是想不明白,朱高燧怎么就这么大胆子上手去搂人家。
可当他目光扫到朱高燧时,只见他同样一身脏兮兮的,衣服上沾着不少污渍,头发也乱蓬蓬的。朱高煦瞬间就释然了,想想也是,他俩都这副模样,可不就是谁也别嫌弃谁嘛。
冯小曼呢,没好气地用力一把将朱高燧推到了一边,杏眼圆睁,嗔怒道:“恶不恶心啊你?你才觉得屎是香的呢,举例子都不会举个好点的,非得说这么恶心的东西!”她一边说着,还一边用手扇了扇鼻子前的空气,仿佛要把那股子“臭味”扇走。
“哈哈哈,你们两个倒是感情好得很呐,瞧瞧你们,一个个跟屎壳郎似的,还能有闲情在这儿打情骂俏!”朱高煦在一旁看着这对小夫妻的互动,忍不住笑眯眯地打趣了一句。他那脸上的笑容,满是调侃的意味。
这话一出口,原本还在打闹的朱高燧夫妻俩像是达成了某种默契,瞬间齐刷刷地将矛头全部对准了朱高煦。两人异口同声地骂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那整齐划一的模样,逗得朱高煦忍不住又哈哈大笑起来。
在庆源镇又逗留了两天,朱高煦估算了一下时间,觉得从新城调配船只,还得耗费不少时日。他心中思索,高丽王朝刚经历一场大战,百废待兴,全国各地都有诸多战后事宜亟待处理,必须得有人回去主持大局。于是,他想着先让朱高燧回到汉阳城。
然而,朱高燧满心期待着能亲眼目睹李芳远被擒获的那一幕,心中那股子好奇心与胜负欲作祟,使得他实在不愿错过这个“大场面”,故而没有答应朱高煦的提议。两人一番商讨之后,最终决定让冯小曼先暂且返回汉阳城。
冯小曼这段日子在庆源镇,着实受够了这犹如野人般的生活。每日面对恶劣的环境,粗糙的饮食,她早就归心似箭。如今朱高煦已来到此地,她觉得自己在这里似乎也没太多用处了。所以,当听到让她回汉阳城的提议时,她没有片刻犹豫,立刻就答应了下来,仿佛一秒都不想再多待。当下便着手收拾行装,准备踏上归程,满心憧憬着回到汉阳城后那舒适熟悉的生活。
考虑到此次新城将会派遣大量兵马前来支援,庆源镇这边自然就无需保留过多兵力。于是,朱高煦经过一番考量后,决定只留下三千高丽兵在此镇守,以维持当地的基本秩序。而其余的兵力,包括部分新城士兵,都将由冯小曼带领一同返回汉阳城。
当前,高丽王朝的局势虽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仍不容乐观。境内还存在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尽管这些起义军各自为战,暂时还难以对高丽王朝构成致命威胁。然而,为了确保王国的长治久安,尽快平定这些起义军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哪怕是星星之火,也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势。
此刻,冯小曼带领数万士兵回归,无疑如同一场及时雨。这股强大的军事力量一旦投入到平叛行动中,定能发挥重大作用。他们可以凭借训练有素的作战能力和严明的纪律,迅速对起义军形成威慑,逐个击破那些分散的反抗势力,从而加速高丽王朝恢复稳定的进程,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尽快重归安宁。
就在冯小曼准备返程的同一时间,朱高煦加急送出的信件,终于顺利抵达了新城。当信件呈送到城主府时,城主深知此事刻不容缓。他展开信件,匆匆扫过那一行行字迹,神色愈发凝重。看完信后,城主府内没有片刻犹豫,当即下达命令,将城中一大半的士兵迅速召集起来。
自新城士兵从北平撤回后,他们大多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每日除了基本的操练,并无太多实战任务。如今,朱高煦在信中明确表示急需兵力与物资支援,这无疑是给这些士兵找到了用武之地。城主思索一番后,决定将大部分兵力派遣出去,仅留下东城军营的一支部队,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确保新城的安全。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新城东面那隐秘的地下仓库热闹非凡。一箱箱炸药、炮弹、枪支等作战物资,被新城士兵小心翼翼却又迅速地搬运出来。那些平日里安静停靠在码头的战船,也在这一刻重新焕发了生机,船员们忙碌地穿梭其间,检查船只设备,准备起航。
只不过,在转运这些军火的时候,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关注,士兵们直接使用了大车,并且将每一辆大车都用厚实的黑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码头上的其他人,远远望去,根本看不清里面装载的究竟是什么东西。看着那一辆辆被黑布包裹的大车来回穿梭,他们还以为新城是在进行大规模的搬迁行动。
然而,此次行动的主事人并非石当。石当眼下正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负责暗卫的撤回工作。这项工作关乎着情报网络的安全与稳定,不容有失,所以石当实在抽不开身。无奈之下,只能安排石不带领船队出发执行此次支援朱高煦的任务。
这一回,新城为支援高丽所做出动的规模实在太大,动静之大,甚至惊动了朱棣。当朱棣听闻新城这边大规模调兵遣将、筹备物资时,还误以为是朱高煦已经从高丽返回新城,正准备大规模调动力量搬家呢。朱棣心想,若是如此,他定要亲自来新城为朱高煦送上一程,以表对他的支持与关怀。
可经过一番打听后,朱棣才了解到事情并非他所想的那样。原来这一切都是朱高煦在高丽的战事需求,新城只是在按照他的指令积极筹备支援。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轻柔地洒在朱棣的书房内。朱棣早早起身,正准备出门前去户部,看看袁忠等人的工作进展。
前些日子,袁忠等一众书生正式踏入北平的官场,投身到政务之中。一同进入官场的,还有从新城撤回来的众多学子。这些学子来自不同的背景,年龄层次也参差不齐。
对于那些年纪较小的学子,朱棣考虑到他们还需进一步接受系统教育,便精心安排,将他们转移到北平本地的学府当中。在这些学府里,有着完备的教学体系和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为学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他们继续积累知识,茁壮成长。
而那些年纪稍大、具备一定办事能力的学子,朱棣则亲自挑选出来,把他们安排在袁忠等书生的身边。他巧妙地规划,让一个书生搭配三个学子,形成一种独特的培养模式。这些学子在这种模式下,如同实习生一般,跟随着书生学习处理实际政务。他们可以近距离观察书生们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官场事务,学习如何制定政策、协调各方关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当学子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具备了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后,就可以脱离书生的带领,自己组建团队,独当一面。
这些天,书生和学子们都集中在户部,专心培养土地改革方面需要注意的各类事项。他们每日埋头于资料研究、政策讨论以及模拟实践之中。大家深知土地改革对于国家稳定和民生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学习起来格外认真。据目前的进度估算,大概再有三天时间,他们就会被分配到各地,接手之前官员铺开的摊子,真正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土地改革政策在各地的顺利实施。
可还不等朱棣迈出房门,一个下人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气喘吁吁地禀报道:“王爷,新城那边派人送来了几个箱子,同时还送来了一封信,来人说您一定会喜欢这个礼物,说完便匆匆离开了。”
“箱子在哪里?”朱棣听闻此言,顿时被下人的话吸引住了注意力,一时间也不着急去户部了,他心里暗自琢磨,新城此番送来的究竟是何物,竟这般神秘兮兮。
“还在大门口呢,王爷。”下人小心翼翼地开口,脸上带着一丝担忧,“由于实在不清楚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小的不敢随便带进府中啊!”下人心中其实藏着一份隐忧,他心想,若是新城对北平心怀怨恨,趁着临走之际送来几箱炸药,自己要是贸然将这些箱子抬进王府,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到时候整个王府恐怕瞬间就会被炸成一片废墟。再者,没有燕王明确的吩咐,他们这些下人可不敢擅自打开箱子随意查看,生怕稍有不慎就犯下大错。
朱棣倒不像下人那般忧心忡忡,他心里有数,新城的人绝不敢肆意妄为。只见他神色平静,淡淡地命令道:“将箱子搬进来吧!”在他看来,新城即便有什么举动,也必然是在规矩之内,不会做出逾越之事。
既然朱棣已然发话,下人自然不再多言。毕竟,真要是出了什么岔子,也怪罪不到自己头上。于是,下人赶忙招呼其他几个同伴。
没过多久,六个下人齐心协力,吭哧吭哧地抬着三个大箱子来到了朱棣面前。伴随着“duang”的一声闷响,箱子重重落地,那声音在安静的屋子里显得格外突兀,仿佛连地面都微微震颤了一下。
朱棣的目光很快就被其中一个箱子上方摆放着的一封信件吸引住了。他微微探身,直接伸手将信件拿了起来。
看到信封封面上“石当”两个字后,朱棣的脸色瞬间一沉,忍不住在心里暗骂一声晦气。石当之前与他之间的种种过往,让朱棣一看到这个名字,心里就没来由地一阵厌烦。可骂归骂,好奇心还是驱使他最终从心拆开了信封。
“燕王,不是我说你,你培养的那些探子太废物了,连我们新城暗卫的脚毛都比不上……”才看到信件上的第一句话,朱棣就气得差点没绷住,牙关紧咬,腮帮子都鼓了起来。他心中恼火不已,果然不出所料,石当这个家伙一开口就没好话,每次都能把人气个半死。
然而,即便满心愤怒,朱棣还是强忍着恼火,继续往下看:“……知道你们不容易,我们新城就当发发善心,这些箱子当中是我们新城暗卫在大明各地打探到的消息,就免费送给你们了。”
信件的内容着实简短,只有区区两行字,朱棣目光一扫,便将其内容尽收眼底。然而,看完之后,他心头顿时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窝火。这个石当,明明是要送东西给自己,可偏偏非要先恶心自己一番才肯罢休,那嘴简直就是毒舌到了极点。
朱棣气得将手中的信件狠狠揉成一团,仿佛那信件就是石当本人,随后像丢废纸一般随手扔到了一边,眼神中满是厌恶,再也不愿多看它一眼。
“打开!”稍稍平复了一下心中的怒火后,朱棣对着下人冷硬地命令了一声。他倒要亲眼瞧瞧,新城的暗卫到底有多么厉害,究竟能收集到多少有价值的资料。
随着朱棣这一声令下,六个下人不敢有丝毫耽搁,同时动手。只听得一阵“嘎吱”声响,三个箱子相继被打开。刹那间,一堆堆折子出现在朱棣眼前,那密密麻麻的折子,犹如小山一般,仿佛在诉说着新城暗卫的“丰功伟绩”。
朱棣随意地伸手拿起一叠折子,开始翻阅起来,他本就没打算用心研读,只是草草扫过,一目十行。然而,随着翻阅的折子越来越多,朱棣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原本随意的眼神瞬间锐利如鹰,脸色越发严肃,就连呼吸也不由自主地屏住
他将手中刚看完的一本折子轻轻扔到一旁,紧接着又重新拿起一本,继续全神贯注地查看。不知翻阅了多少本之后,朱棣缓缓将手中的折子放回箱子当中,眼神中满是震撼之色,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久久无法回过神来。
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试图让自己狂跳的心平静下来。他抬起头,双目无神地望着天空,思绪却如乱麻般纠结。原本,他以为新城不过是仗着查到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资料,跑来自己这儿炫耀得瑟一番。可是,仅仅看过几个折子后,朱棣才真切地意识到朱高煦手下暗卫的实力是何等恐怖。这些暗卫的势力几乎渗透到了大明各地,宛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个大明都笼罩其中。折子上详细记录着各大家族的种种龌龊之事,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一桩桩、一件件,都被他们查得清清楚楚,毫无遗漏。这意味着,朱高煦对大明各地的掌控力,远比他想象中要强大得多,而这份强大,也让朱棣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朱棣下意识地拿自己的探子和朱高煦的暗卫作比较,这一对比,顿感挫败。自家探子收集的情报,和这些折子上呈现的详细程度、广泛程度相比,简直天差地别,差距实在太大了。
他眼神不住地闪动,心中已然有了计较,看来,探子队伍必须得好好整顿一番了,不然在情报收集这方面,只会越来越落后。
几个手下见朱棣沉默不语,大气都不敢出,更不敢贸然打扰,只是安静又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待着朱棣下一步的指示。
过了好一会儿,朱棣缓缓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随后转身,迈着沉稳又急促的步伐径直往书房走去。同时,他头也不回地吩咐道:“将这些箱子全部送到书房当中,还有,去将丘福给我喊来!”
朱棣一头扎进书房,继续专注地翻看着箱子里的折子。那些折子仿佛有一种魔力,将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周围的一切都被他自动屏蔽。以至于丘福来到书房,他都丝毫没有察觉。
丘福看着沉浸在折子中的朱棣,也不好贸然打断,只能先轻咳一声,提醒道:“王爷,老臣来了,不知您找老臣有何事吩咐?”丘福年事已高,头发早已花白,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那张面孔看起来比朱棣要苍老许多。
“丘福啊!”听到声响后,朱棣这才缓缓转身,待走到书房中的桌子后面,稳稳地坐下,这才神色凝重、沉声说道:“本王有件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你去办!”
“王爷请说!”丘福一听,心中大喜过望。自从多次战争失利后,他一直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个无用之人。朱棣也不再允许他带兵出征,每日回到家中,丘福都会为这事唉声叹气,满心的不甘与失落。他原以为朱棣已经彻底将他遗忘,没想到今日,朱棣竟然再次给他布置任务,这对他而言,仿佛是重新获得认可的曙光。
丘福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可表面上,他还是强压着嘴角的笑意,不敢在朱棣面前露出丝毫喜形于色的样子。他深知,成大事者需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绝不能让朱棣觉得自己是个轻浮不稳重的人。所以,尽管内心激动万分,他依然努力保持着一副沉稳的模样。
“嗯,你先看看这些折子!”朱棣并未着急回应丘福,而是伸出手指,指向旁边装满折子的箱子,神色凝重地对丘福说道。朱棣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意。
丘福一下子就懵了,完全摸不着头脑。刚刚还说要给自己安排工作,怎么转眼间又让看折子,王爷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啊?但他敏锐地察觉到,朱棣似乎有意卖个关子,自己可不能扫了王爷的兴致。于是,他赶忙拿起旁边的折子,强忍着心中的疑惑,耐心地看了起来。
朱棣则不紧不慢,神色沉稳地坐在一旁,静静地等待着丘福翻阅。刹那间,整个房间安静得落针可闻,唯有那沙沙沙的快速翻书声,在寂静的空间里有节奏地回响,仿佛在为这场神秘的“折子探秘”打着节拍。
丘福看得十分迅速,十多本折子很快就翻阅了个遍。当他大致浏览完折子中的内容后,也不禁被深深震撼了。这些折子记录的信息简直细致入微,从各地官员的日常言行、各大家族的暗中往来,到一些隐秘场所发生的不为人知之事,无一遗漏,犹如一幅细密的社会百态图,将大明各地隐藏在暗处的种种细节,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丘福瞪大了眼睛,心中满是惊叹,完全没想到竟有如此详尽的情报资料,同时也对接下来朱棣要交代的事情,越发好奇起来。
见到丘福眼神中满是惊讶之色,朱棣微微扬起嘴角,明知故问地说道:“你觉得这些折子如何?”他的目光看似随意地落在丘福身上,实则暗暗观察着对方的反应,似乎想从丘福的回答中,进一步确认自己对这些折子的判断。
丘福好不容易才艰难地转过头,可视线却依旧像被磁石吸引一般,舍不得从折子上移开。他压低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地问道:“王爷,这折子是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上面记录的事情是真是假?”此时的丘福,内心充满了疑惑与震撼,这些折子所呈现的内容实在太过惊人,他迫切想要知道其来源与真实性。
“是新城的人送来的,这些折子都是朱高煦的暗卫在大明各地探查出来的,应该不会有假!”朱棣神色平静,淡淡地开口解释道。尽管他心里对新城暗卫的能力暗自惊叹,但面上依旧保持着镇定,不想让丘福看出自己对新城暗卫的在意。
“厉害,太厉害了,没想到新城竟然有此手段。”丘福忍不住喃喃自语,语气中满是感慨。他实在没有想到,新城在情报收集方面竟有如此强大的实力,这些折子所展现出的情报网之庞大、信息之精准,着实令他大开眼界。
丘福沉思了片刻,诸多疑问如潮水般在他脑海中翻涌。紧接着,他满脸疑惑地看向朱棣,一连串抛出几个问题:“王爷,新城无缘无故将这些重要消息白白送给我们,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还有,从这些折子来看,他们的暗卫势力究竟得庞大到何种程度?另外,王爷特意将我喊来,让我看这些折子,又是有什么深意呢?”
丘福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在朱棣麾下众人中的地位。与姚广孝、朱能等人相比,自己在朱棣心中的分量确实要稍逊一筹。在他看来,此次事情如此重要,朱棣却没有召集其他更为倚重的人,反而单单把自己叫过来,这其中的缘由着实有些奇怪。
“新城准备搬离的事情你听说过了吧?”朱棣并未直接回应丘福的疑问,而是轻轻敲了敲桌子,语气不急不缓地问道。
“知道!”丘福的回答简单而直白。回想起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心里着实难过了好一阵子。毕竟,朱高煦是他看着长大的,多年来感情深厚。猛地听闻对方就要离开大明,心中那份不舍如潮水般难以抑制。
朱棣微微点头,随后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对着一直毕恭毕敬站着的丘福说道:“坐!新城既然准备搬离,那隐藏在大明各地的暗卫自然也会一同撤回。反正他们都要走了,便把这些收集到的资料当作顺水人情送给我们。至于他们暗卫到底有多强大,本王也不太清楚,不过照这些折子来看,南明恐怕已经被他们渗透得千疮百孔,像个筛子了吧?”朱棣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那倒是可惜,若是二公子不离开的话,往后我们想要拿下南明可要容易许多啊!”丘福不禁感慨一声,语气中满是惋惜。在他心中,朱高煦及其势力若能继续留在大明,在处理南明事务上,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助力,如今对方即将离去,着实是一大损失。
与张玉等人不同,丘福向来对政事不太敏锐,考虑事情相对单纯。此刻,他只是从个人情感和直观感受出发,觉得朱高煦花费那么长时间精心布局,如今却如此轻易地一言退出,实在太过可惜。
朱棣听到这话,不动声色地淡淡瞥了丘福一眼,心中忍不住暗骂一句,这家伙真是没眼力见,哪壶不开提哪壶。但朱棣也清楚,丘福并非有意为之,纯粹是无心之失,便决定不与他计较。
只见朱棣亲自伸手提起桌上的茶壶,动作沉稳而优雅,缓缓为丘福倒了一杯茶,而后轻轻推到丘福面前。接着,他神色一正,问道:“他们的暗卫确实厉害,不过如今暗卫已然撤回,再讨论那些也于事无补。我倒想问问你,依你看,本王培养的探子表现如何?”
见朱棣竟亲自给自己倒茶,丘福哪敢坦然接受,赶忙慌慌张张地起身,微微弯腰,双手恭敬地接过茶杯,连声道谢后才小心翼翼地坐下。他缩了缩脖子,声音不自觉地压低,小声说道:“老臣平日里对北平的探子着实没有太多深入了解,实在不敢随意发表评价。”此时的丘福,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砰砰直跳,生怕自己说错话惹得朱棣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