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不速之客,豺狼!(2 / 2)
“它在建立安全感。”站在陆泽身边的一位动物行为专家感叹道,“滚滚的存在让那只马鹿明白,即便有天敌在场,只要自己不表现出过度的恐惧,就不会受到攻击。
这种心理暗示对圈养动物的野化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一个月,农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期。
两百多只新来的动物需要照料,野化训练需要组织,保护区的生态监测不能停,还要时刻关注豺狼群的动向。
陆泽几乎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不是在训练场,就是在监控室。
李国涛和其他工作人员看着心疼,但陆泽总是笑着说:“这点累算什么?
看到它们一天天进步,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传帮带”模式的帮助下,新来的动物们适应速度远超预期。
短短三周时间,第一批马鹿就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
这天,陆泽决定进行一次模拟野放测试。
他选择了十只状态最好的马鹿,将它们放入一个半开放的测试区域。
测试区域占地五十亩,地形复杂,有树林、草地、溪流,完全模拟真实的野外环境。
陆泽还特意安排了几只已经野化的梅花鹿作为“陪练”,观察马鹿群的反应。
“开始吧。”陆泽下令。
笼门打开,马鹿们谨慎地走出来。
它们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本能地聚成一个小群体,警惕地观察四周。
领头的是一只年龄较大的雄性马鹿,它率先向前走了几步,用鼻子嗅探空气。
确认没有危险后,它发出一声低沉的呼唤,其他马鹿这才跟着向前移动。
“很好,它们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群体结构。”陆泽在监控室里观察着屏幕,“看,那只雄鹿正在承担哨兵的角色。”
马鹿群缓慢地向树林深处移动,它们时而停下来吃草,时而抬头警戒。
一只年轻的雌鹿发现了溪流,兴奋地跑过去饮水,但领头雄鹿立刻发出警告性的鸣叫,让它回到队伍中。
“纪律性不错。”动物行为专家点头称赞,“这说明它们已经理解了群体协作的重要性。”
就在这时,陆泽启动了第二阶段的测试——模拟捕食者攻击。
他让旺财和兔狲从树林中突然冲出,朝着马鹿群奔去。
马鹿群瞬间做出反应。
它们没有四散逃跑,而是迅速聚拢,成年雄鹿站在外围,用身体保护雌鹿和幼鹿。
领头雄鹿更是勇敢地面对冲来的“捕食者”,低下头,用鹿角做出进攻姿态。
旺财在距离它们五米处停下,并没有真的发起攻击。
但这个测试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马鹿群展现出了应有的防御本能。
“完美!”
陆泽激动地说,“它们已经具备了野外生存的基本能力。可以准备第一批放归了。”
三天后,陆泽带领团队将这十只马鹿运往保护区北部。
选择这个区域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食物丰富,适合马鹿生存。
二是这里正是豺狼群的活动范围,陆泽想测试一下马鹿群能否在豺狼的威胁下生存。
放归仪式很简单。
陆泽打开运输笼的门,那些马鹿犹豫了片刻,然后在领头雄鹿的带领下,缓步走入山林。
“祝你们好运。”陆泽目送它们消失在树林深处,“在这片山林中,找到属于你们的位置。”
接下来的两周,陆泽密切关注着这群马鹿的动向。
监控数据显示,它们在山林中找到了一片开阔的草地作为栖息地,白天在那里觅食休息,夜晚则躲进密林中避险。
豺狼群确实注意到了这些新来者。
红外相机多次拍到豺狼在马鹿栖息地附近徘徊,但它们并没有贸然发起攻击。
陆泽分析,这可能是因为马鹿的体型较大,成年雄鹿的鹿角也很危险。
豺狼虽然凶猛,但它们也懂得评估风险,不会轻易攻击有反抗能力的大型猎物。
“这就对了。”陆泽看着监控画面,嘴角露出微笑,“只要让豺狼明白,攻击马鹿的代价太高,它们自然会转而寻找其他猎物。”
为了进一步降低冲突风险,陆泽加快了其他食草动物的放归节奏。
野猪、黄麂、狍子等中小型动物被陆续投放到保护区各处,确保豺狼有足够的食物选择。
同时,陆泽还在保护区内设置了多个投食点,定期投放一些食物,帮助动物们度过初期的适应阶段。
“有人说这样做违背了自然法则。”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人工投食会不会让这些动物产生依赖?”
“短期的辅助是必要的。”陆泽耐心解释,“我们要明白,这些动物大多是圈养出身,它们的祖先已经好几代没有接触过真正的野外环境。
如果一开始就完全断绝人工帮助,死亡率会非常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的投食是有策略的——食物的数量会逐步减少,投放的间隔会逐渐拉长。
最终,当动物们完全适应野外生活后,人工投食就会完全停止。
这是一个过渡过程,而不是长期依赖。”
两个月后,保护区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
那天清晨,红外相机拍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画面:一只雌性马鹿正在哺育一只新生的小马鹿!
“它们繁殖了!”李国涛兴奋地冲进陆泽的办公室,“泽哥,第一批放归的马鹿成功繁殖了!”
陆泽立刻调出监控录像。
画面中,那只小马鹿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依偎在母亲身边。
它的腿还有些不稳,但眼神清澈明亮,充满了生命力。
周围的其他马鹿围成一个保护圈,警惕地守护着这个新生命。
“这标志着马鹿群已经真正在这片山林中扎根了。”陆泽的眼眶有些湿润,“它们不再是我们人工放归的动物,而是真正的野生种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