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紫宸殿议兵(2 / 2)
只是这次北伐元丰帝确实不想让韩世忠再立功劳,只能找其他理由将他否决。
他盯着徐子建,语气像是在找借口,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韩世忠虽勇,却从未有担任过一路主帅。如今让其担任此职,怕是不妥!”
元丰帝正准备下令让顾廷烨担任中路军主帅。
谁知曹太后轻哼一声,站了起来。
“顾将军骁勇善战,西路军要沿汾河过吕梁山脉,地形复杂,沿途多有辽军残部和山贼盘踞,正需要猛将震慑。
不如让他当西路军主帅,威北伯沈从兴当副将,领兵五万从宁化军西进,牵制云州守军,也算人尽其才。”
元丰帝皱着眉,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
他知道太后是在报复顾廷烨关于玉玺的事,可曹太后背后有曹家、高家的势力支撑,贸然违逆恐引发后宫与朝堂的纷争,反而打乱北伐的部署。
他只能点头,语气带着几分无奈:“那就依母后所言!西路军就交给顾卿和沈卿,务必牵制住云州守军。”
“陈顾廷烨领旨!”
顾廷烨有些苦笑。
没想到曹太后的报复来的这么快。
不过他很清楚,即便没有曹太后发话,这中路主帅也不见得能落到自己头上。
大家都很清楚,其实最适合作为中路主帅的是如今官居枢密使的,北平郡王徐子建。
徐子建自出道以来,用兵如神,立下了无数功劳。
只是他如今已经位极人臣,若是再立下大功,怕是功高难赏。
除了当宰相,已经没什么官职可以封了。
大家都很清楚这一点,因此没有人提议让徐子建担任中路主帅。
“那中路军主帅……”
元丰帝看向
康王赵元俨立刻凑上来,脸上堆着笑,语气却带着点急切,“陛下!臣举荐镇西伯高遵裕为中路主帅。高将军他在西北为将多年,熟悉边地的气候地形,治军也严,早年在西疆多有功劳,让他来担任中路军主帅,必能收复云州!”
高遵裕是曹太后的表外甥,这话一出口,曹太后立刻微微颔首,眼神里带着满意。
“高将军自然不错,只是北疆那边他不够熟悉,由他担任主帅怕是……”
元丰帝心里不乐意。
他知道高遵裕刚愎自用,早年征西夏时就因不听副将建议,擅自出兵导致损兵折将。
“那就安排一名老将为副将,我看那黄州防御使郭逵倒是不错!皇帝不如让他作为副将辅佐高遵裕!”
这郭逵虽然是老将,可是早些年因为违抗徐子建的命令,被嘉佑帝贬官。
让他担任副将,元丰帝自然是不乐意。
可这会儿太后和康王都开口了,他只能点头:“便命高遵裕为中路军主帅接任太原留守,老将郭逵为副将。”
徐子建站在一旁,眉头忍不住一皱。
他之前在西疆和高尊裕还有郭逵打过交道,知道这两人都是十分自负,刚愎自用之辈。
如今这两人搅在一起,统领中路军,希望收复云州,不要出什么幺蛾子!
最后便是东路军的人选。
东路军需支援幽州,阻挡东辽与辽国残部南下,直面女真铁骑,凶险万分,且关乎北伐大军的后路安危,人选同样关键。
韩章上前一步,语气恳切得很:“陛下,东路军得要个可靠的主帅。鲁国公曹盖,是开国功臣曹彬之后,继承了鲁国公爵位,早年在河北抵御辽军时屡立战功,沉稳可靠,可任东路军主帅。”
曹盖是太后的远亲,这举荐正中太后下怀,她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元丰帝又看向自家大姐夫曹盖,“鲁国公由你担任东路军主帅不知你可愿意?”
“臣曹盖,遵旨!”
曹盖瓮声瓮气地站出来。
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陛下,东辽女真人悍勇,韩世忠武艺不错,臣打算让他作为副将一同出征,不知可否!”
元丰帝看了眼徐子建,见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忽然想起刚才否决了韩世忠,多少有点过意不去。
毕竟徐子建是三军统筹的关键人物,不能让他寒了心。
元丰帝沉默了一会,随后点了点头。
“准奏!”
韩世忠站在武将队列里,握着腰刀的手紧了紧,指节都泛白了。
“谢陛下!”
他多没说话,只是重重朝元丰帝拱了拱手。
虽然没当上主帅,但东路军能直面女真,也算遂了他想上战场的意愿。
元丰帝最后看着徐子建,语气郑重得很,带着几分托付:“徐卿,这次北伐事关重大,三路大军分散各地,需有人统筹调度,粮草后勤、情报传递更是重中之重。
朕命你为河北招讨使,坐镇雄州,管着粮草后勤和作战调度。雄州是北疆咽喉,有你在,朕才能放心。”
徐子建躬身到底,紫色袍服几乎贴到地面,语气坚定:“臣遵旨!必定协调好三路大军,不负圣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