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51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三焦气疽

第51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三焦气疽(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三焦气疽:葫芦化气壅三焦,五苓散灸三焦俞通气案

夜阑人静,药庐的窗棂被晚风撞得轻响,案上那只悬壶济世的青铜葫芦忽然“嗤”地喷出一股白气,随即歪斜倒地。我正欲伸手去扶,却见葫芦周身的纹路竟泛起青黑色,原本饱满的壶身慢慢瘪下去,像被无形的手攥住,漏出的白气在空气中凝成雾团,顺着桌沿爬向墙角,所过之处,地面竟微微隆起,如覆了层鼓起的皮囊。

张仲景从内室走出,手中还捏着半块未切的茯苓,见此情景眉头一皱:“这葫芦随我行医三十载,储满百草清气,今夜漏气,怕是三焦气疽要显形了。”他俯身拾起葫芦,壶身已凉得像块冰,“你看,气疽初起,先伤器物,再及人身。若任其壅塞,不出三日,便会有人身肿如鼓,按之如囊,这便是三焦气疽缠上了。”

一、三焦气疽:气壅成疽的根源与形证

说话间,那团白气已飘至药庐中央,骤然膨胀成一人形虚影——头面浮肿,胸腹隆起,四肢粗壮,按上去软而不硬,松手便回弹,像装满气的皮囊。虚影张口欲言,却只发出“呜呜”声,喉间似有气阻,连呼吸都带着滞涩感。

“此乃三焦气壅成疽之象。”仲景指着虚影道,“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若气路阻塞,上焦气壅则头面肿,中焦气阻则胸腹胀,下焦气闭则腿脚肿,三焦同病,便成这‘气疽’。”他让我摸虚影的脉,脉象浮而虚,如按葱管,“此为‘气脉’,气盛而虚,故脉浮;气壅而滞,故脉涩。”

细看那虚影,果然印证了仲景的话:眼睑浮肿如卧蚕,是上焦气壅不得宣散;腹部膨隆如鼓,是中焦气阻不得运化;脚踝粗如斗,是下焦气闭不得疏导。更奇的是,虚影每呼气一次,身上便鼓起一分,吸气时却不见消减,仿佛气只进不出。“这便是气疽的凶处,”仲景道,“气只壅不泄,如堤坝只堵不疏,终会溃堤。”

他取来纸笔,画下三焦气疽的核心症状:

-身肿:从头至脚弥漫性肿胀,按之凹陷浅而速起,与水疽的深凹难复不同;

-气逆:嗳气不止,或欲呕不得,喉间如有物堵;

-二便:大便干而不畅,小便短少,矢气极少(气不得泄);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浮虚而涩。

“需谨记,气疽与水疽不同,”仲景强调,“水疽肿而冷,气疽肿而温;水疽按之如泥,气疽按之如鼓。治错了路数,只会让气壅得更甚。”

二、五苓散化气:分利三焦的“通气方”

仲景转身至药柜,取药时特意让我在旁细看:“治气疽,需用五苓散化气利水,气行则肿消。”他手中的药材一一排开,剂量清晰:

-猪苓9克:黑褐色的块根,质硬而脆,仲景称其“能利水道,导水湿从下焦出,如开渠泄洪”;

-茯苓9克:白而坚实,带着淡淡的土香,“茯苓皮利水消肿最胜,故用皮更佳,能引气从肌表散”,说着便将茯苓皮单独分出,又取了些茯苓块,“块能健脾,皮能利水,一内一外,共治中焦”;

-泽泻15克:性味甘寒,块大质轻,“能泻膀胱之水,兼能宣通水道,让壅滞的气随水走”;

-白术9克:断面洁白,气清香,“健脾燥湿,如筑堤固土,防气与水复聚”;

-桂枝6克:细而坚实,带着辛香,“温通阳气,化气行水,如阳光融冰,让气机活起来”。

“此方药味虽少,却藏着分利三焦的巧思。”仲景一边研磨药材,一边讲解,“猪苓利下焦,泽泻通中焦,茯苓皮走肌表(上焦),白术守中健脾,桂枝通阳化气,五药合力,让壅在三焦的气顺着水湿走,或从汗出,或从小便出,或从矢气出,总之要给气找个出口。”

他将药末混匀,取适量用温水调成糊状,一半给虚影灌下,一半敷在其腹部,又取来茯苓皮,单独煮了一碗浓汁:“茯苓皮轻浮走表,专治头面浮肿,气疽初起,先散上焦之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