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房子有了,该催婚了(1 / 2)
时近傍晚,高阳城最大的菜市已过了最喧闹的时辰,不少摊贩开始收拾家伙准备收摊,但街上依旧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充满了小城傍晚特有的悠闲与烟火气。
一个正提着菜篮往家走的居民看到元亮搀扶着一位老妇人走来,熟络地打招呼:“元师爷,都这个时辰了才来赶这午市的尾巴?可没什么好菜喽!”
元亮笑着回应,语气温和:“陪我娘随便走走,熟悉熟悉街面,买不买东西不打紧。”
旁边一个鱼贩正在收拾摊子,看到元亮,热情地拎起一条还在扑腾的肥鱼:“元师爷!您来得正好,今天这鱼就剩这条最精神的了,您拿回去给老太太炖汤喝,鲜着呢!”
元亮连忙摆手推辞:“不了不了,王大哥,您太客气了!前些天您送我的那条还在家里水缸里养着,都没来得及吃呢,再拿可就浪费了!”
这时,一个面色焦急的村民小跑过来,一把拉住元亮的袖子:“元师爷!可算碰到您了!您给评评理,前些天俺家那头老黄牛被我二叔家借去犁地,结果回来腿就瘸了!我找他家赔钱,他们倒好,一口咬定是牛自己崴的,耍赖皮不认账!我媳妇气不过,非要我告到公堂上去,可……可那毕竟是我二叔,邻里邻居的又是亲戚,这真要闹上公堂,以后还怎么走动啊?愁死我了!”
元亮耐心听完,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李大哥,别急。这种亲戚间的纠纷,确实没必要动不动就上公堂,伤了和气。这样,我明天抽空去你二叔家坐坐,跟他说道说道,看看能不能把事情说开,把赔偿谈下来。总要讲个道理不是?”
“哎!那太好了!谢谢元师爷!有您出面,我就放心了!”那村民千恩万谢地走了。
一路上,“元师爷……”、“元师爷……”的招呼声此起彼伏。卖菜的、开铺的、路过的,许多人都认识这位没什么架子、乐于助人的县令师爷。元亮也一一笑着回应,或点头致意,或简短交谈两句。
元亮的母亲一直沉默地由儿子搀扶着,布满皱纹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那双失明的眼睛仿佛在黑暗中努力地“看”着,耳朵仔细地捕捉着每一个声音——儿子的应对,百姓的语气,街市的喧嚣。她什么都没说,但紧握着儿子手臂的手,似乎微微放松了一些。
穿过热闹的街市,拐进一条清净的临街后巷,在一处青砖灰瓦、看起来整洁雅致的宅子前,张经纬正负手而立,显然已等候多时。
元亮轻声对母亲说:“娘,前面就到了,这就是张大人给我们安排的宅子。”
张经纬迎上前几步,笑着问道:“老夫人,在城里转了这一圈,感觉怎样?我高阳这市井风情,百姓面貌,可比那晋州城如何?”
元亮娘停下脚步,面向张经纬声音传来的方向,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极淡的、却是发自内心的笑意,她缓缓说道:“张大人……老婆子虽然看不见,但光是听这街上的声音,就知道是个繁华热闹、有人气的地方。”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和一丝不敢相信的确认,“而且……街上的人,对我家亮儿……都很客气。他们叫他……‘元师爷’。”
张经纬听出了老人家话里的潜台词,郑重地说道:“老夫人,堂镜有大才,心思缜密,处事公允,又熟悉律法民情,是我这高阳县衙不可或缺的臂助!经纬在此,替高阳的百姓,恳求老夫人,能允许他将才学用在此处,将他留下!”
元亮娘闻言,连忙摆手,语气里带着先前不曾有过的感激和一丝赧然:“张大人您这是说的哪里话!折煞老婆子了!是……是老婆子我之前不识抬举,胡思乱想,错怪了大人您的一片苦心!亮儿能得大人如此赏识和重用,是他的福分,也是我们元家祖上积德!我们……我们留下,一定留下!多谢大人收容!”
这时,一直好奇打量新家的阿什已经跑到虚掩的院门前,透过门缝往里看了一眼,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哇!哥!娘!好大的宅子呀!还有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