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一〇一二章 铅酸蓄电池(2 / 2)
「啪——!」
霎时间,蓝白色弧光再次在灯泡中炸裂,照亮全场!但这一次,背后没有发电机隆隆的声响,没有蒸汽管震动的嘶鸣。只有一罐静静站在案上的——陶罐装的雷霆。
「这就是——移动的电。古代大食人用陶壶囚禁了电的幽灵。」方梦华轻抚蓄电池外壳,「而我们用铅与酸,造出了电的牢笼。」
谢芷兰推了推护目镜,盯着铅酸蓄电池,好奇道:「首相,这铅酸蓄电池和陈宇的手电筒电池有何不同?它能储存多少电?」
方梦华翻开速记本,展示一页草图:铅板(负极)、二氧化铅(正极)、硫酸电解液,旁边标注「可逆反应」与「储电容量」。「陈宇的电池小巧但容量有限,适合手电筒这样的微型装置。而铅酸蓄电池容量更大,能反复充放电,适合驱动‘沧海龙吟号’的电动仪表,甚至将来为‘飞天车’的电机供电。」她看向叶承灏:「承灏,伏打堆的电流稳定性如何?」
叶承灏检查了一组陶罐,低声道:「十个伏打电池串联,电压约等于二十个摩擦起电,电流稳定,但硫酸浓度需调整,过高会腐蚀锌板。」
方梦华点头,转向徐月娥:「月娥,妳负责配制硫酸电解液,浓度控制在多少?」
徐月娥翻开《炼化记录册》,飞速计算:「硫酸浓度约三成,足够导电又不伤电极。昨晚我还试了加少量盐巴,增强导电性,但得小心氯气逸出。」
「好!」方梦华看向汤思退:「思退,铅酸蓄电池的电极与外壳,准备得如何?」
汤思退拍了拍身旁一组铅板,咧嘴道:「铅板已从马鞍山炼好,纯度八成,外壳用芷兰的酚醛树脂绝缘,耐酸耐热,稳得很!」
方梦华目光转向杨广仁:「杨师傅,伏打堆的铜线与陶罐,数量够吗?」
杨广仁拍胸脯:「马鞍山昨夜赶制了五十个陶罐,铜线拉得比头发还细,保准够用!」
实验开始。方梦华亲自合上铜制开关,伏打堆的十个陶罐发出轻微的咕嘟声,电流通过铜线流入铅酸蓄电池。实验桌上,一盏炭丝灯泡连接到蓄电池,缓缓亮起微弱的黄光。学生们屏息凝神,盯着灯泡的光芒逐渐增强。徐月娥飞速记录:「充电一盏茶时间,电压稳定,灯泡亮度相当于三支蜡烛!」
吴淑姬盯着灯泡,眼中闪过光芒:「首相,这蓄电池若能搬到‘沧海龙吟号’上,夜航就不用靠油灯了!还能驱动电动仪表,精准导航!」
方梦华微笑,指向一旁的电弧裂解炉:「不仅如此。这蓄电池还能储存‘超级阴阳转轮’的电能,供移动设备使用,甚至为电弧炉提供应急电源。」她停顿片刻,语气加重:「诸君,电能的储存与携带,将让电力从实验室走向天下。今日的铅酸蓄电池,只是起点;未来,我们要造出更小巧、更持久的电池,让电如流水般,随处可用。」
谢芷兰举手道:「首相,铅酸蓄电池虽好,但铅太重,若用于‘飞天车’,会不会拖累重量?」
方梦华点头,递给谢芷兰一页《材料笔记》:「问得好。铅酸蓄电池是过渡之物,未来我们需研发更轻的电池,如陈宇手电筒中的那种化学电池。芷兰,妳的酚醛树脂绝缘已成功,下一步试试轻质合金电极;月娥,妳研究酸液配方,寻找更高效的电解质。」
实验继续。汤思退与叶承灏调试伏打堆的串联,增强电流输出;徐月娥调整硫酸浓度,优化充电效率;谢芷兰测试酚醛树脂外壳的耐腐蚀性;杨广仁指挥工匠搬运新的铅板与陶罐。实验室内的蒸汽机低鸣与电弧的啪啪声交织,炭丝灯泡的光芒在琉璃窗上投下温暖的黄光。
方梦华举起灯管,光芒照亮学生们惊异的脸孔。
「这也是未来我们所有可携式机械、电报、甚至车辆的基础。」
「只要这东西成功——黑夜也能发光、偏乡也能运机。」
王纶举手发问:「那能不能多做几个,叠起来让机床也运作起来?」
「这正是我们下一步的计划。」谢芷兰接话,「大容量铅电池叠堆,再加上升压器,就能推动更大功率的装置。」
「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改良铅板纯度与结构,甚至可能要加入碳或钡来提高循环寿命。」吴淑姬翻着《材料笔记》。
「本座已命人从南疆矿脉寻找硼酸、二氧化锰与氧化锌,为日后的干电池与堿性电池做准备。」方梦华语气平淡,但语意震撼全场。
这一夜,明华大学首座蓄电实验纪录正式成立。
陶罐中储电,电光中藏火。古巴格达的「雷电酒」成为今朝「雷霆之器」,而整个明国科技体系,也因电能可搬运,迈出了真正摆脱实验室限制、走向实用化社会的关键一步。
方梦华站在铸铁平台上,凝视蓄电池,低声道:「从巴格达的素烧陶壶到我们的伏打堆,电的秘密已不再是神术。诸君,你们正在用科学,将雷电之力装进凡人的器物。」
窗外,玄武湖的波光粼粼,金陵城的汽笛声隐约传来。实验室内的灯泡光芒与湖面波光交相辉映,仿若新时代的火种正在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