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 一一五八章 京西经略(2 / 2)
然而,阴影始终存在。
罗汝楫的置制司行辕内,灯火常常彻夜不息。一道道密奏通过特殊渠道发往成都,内容无外乎「岳飞擅权」、「军管地方」、「抄没过甚、恐失士绅之心」、「聚敛粮秣、其意难测」……
李若虚与上官悟则陷入了无尽的扯皮与公文往来之中,向荆湖北路催粮,向成都请饷,回复朝廷对各种「非常措施」的质询。
这一日,三人再次聚于帅府,脸色都不太好看。
「岳太尉,」李若虚面带忧色,「荆湖北路转运司再次回文,言其粮储亦是不足,难以大量接济。朝廷允诺的粮饷,至今还在蜀道之上蹒跚!抄没所得,虽解燃眉之急,然终非长久之计。这……」
上官悟也道:「州县官吏短缺,尤其是精通钱谷刑名者。擢用的士人虽具气节,却多不谙实务。政令推行,处处掣肘。」
罗汝楫轻咳一声,慢条斯理道:「岳太尉,诸事艰难,下官等亦知。然凡事须有法度。近日抄没之事,是否…是否可暂缓?下官听闻,已有士绅联名向成都……」
岳飞猛地抬手,止住了他的话。他走到窗前,沉默良久。
「罗置制,」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告诉那些剃过辫子的士绅,岳某抄没的,是附逆资敌之产,非是良善之家。若他们自认清白,大可来襄阳帅府,与岳某当面对质!若想通过朝廷向岳某施压……」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如电,扫过三人:「请他们记住,是谁从伪齐铁蹄下光复了这襄汉六郡!是谁在饿着肚子替他们守国门!岳某行事,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民,无愧于朝廷律法!若朝廷认为岳某有罪,大可下一道旨意,锁拿进京!但在那之前——」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斩钉截铁:「恢复之政,绝不中止!屯田要继续!抄没要彻底!吏治要整肃!谁若敢阳奉阴违,从中作梗,休怪岳某的军法不容情!」
凛冽的寒意随着他的话语弥漫整个帅府。罗汝楫脸色发白,噤若寒蝉。李若虚与上官悟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撼与一丝无奈的理解。
「三位相公,」岳飞语气稍缓,却依旧不容置疑,「我等皆为国事,当同心协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待到明年春麦抽穗,百姓能吃饱肚子,州县重现繁华,方不负陛下所托,不负这襄汉百姓之期盼。」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襄阳之上。
「此地,绝不能再丢!亦绝不能再变成伪齐治下那等人间地狱!」
次日,岳飞刚从城外巡视屯田回来,靴上还沾着泥,披风未解,就听报:「御林军指挥使杨沂中奉旨到访。」
杨沂中一身锦甲,腰悬宝刀,神情恭谨却带着几分试探的笑意,跨入厅中拱手一拜:「岳太尉,别来无恙。」
寒暄数句,杨沂中便开门见山:「此番奉陛下密旨,来襄阳一是探望太尉辛劳,二则……官家亲军近来操演,兵甲稍显不足,特命下官向太尉借调一批精良甲具,以备大用。」
岳飞闻言,眉头微蹙,旋即舒展:「既是官家所需,自当全力相助。」他转头唤来牛皋,「去库中挑选品相最好、基本无损的钨钢板甲,凑足三千套,另将钨钢兵刃中实用价值稍低、但适合仪仗的戈与戟,一并送去。」
牛皋愣了愣:「鹏举,这些板甲是咱们背巍军的精锐装备……」
岳飞摆手打断:「我知道。但官家要用,便是天大的事。咱们打仗是为了谁?不就是为了让官家安坐江山、百姓安居乐业么?去办。」
杨沂中眼底闪过一丝异色,随即笑道:「太尉真乃忠义之师,下官佩服。」
不多时,库房中一排排钨钢板甲被抬出,甲面乌光如水,锁链、铆钉皆无松动,三千套整齐码放在院中。戈、戟的刃口虽不如刀枪锋利,却雕饰华美,适合仪仗列阵。
杨沂中亲自检视,连声称赞:「好甲!好器!」随即命随行亲兵小心装车,封签押送。
临行前,他又向岳飞一揖:「太尉之情,下官必如实禀奏官家。」
岳飞只是淡淡一笑:「替我问候官家,襄汉百姓虽苦,但人心已回,请他老人家放心。」
杨沂中走后,牛皋低声嘀咕:「鹏举,这些好甲好刀送出去,咱们自己可就紧巴了。」
岳飞望着渐行渐远的车队,神情沉稳:「咱们的甲可以再造,官家的心若失了,就再难挽回。」
他转身回厅,却没看到远处角门旁,一名置制司的小吏正悄悄记下了这一幕,准备在密奏中添上几笔——「岳飞擅自调拨精锐甲具予御林军,襄阳自守兵备或有隐患」。
烈日无声地落在襄阳城的屋瓦上,覆盖了战火的痕迹,也孕育着渺茫的希望。这座刚刚回归的城池,在岳飞与新任文官们复杂而艰难的协作下,在军民一心的苦苦支撑下,正咬紧牙关,对抗着饥饿与匮乏,艰难地迈向一个未知的未来。
重建之路,其漫漫修远,丝毫不亚于一场新的征战。而朝堂的暗流与边境的金戈之声,始终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