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432章 借贷

第432章 借贷(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收一批秋粮,之后租借漕船将粮食运到京城。

原本林向安想着乌程县的事,都有分工安排,他索性直接赶回京城,去找订单销路。

这样能让资金迅速回笼,缓解压力。

他和赵泽、周师爷商量时,被周师爷一口否了。

周师爷的意思,在一期义仓没有建好时,不能离开乌程县。

毕竟各方都是看着林向安的面子,才能维持稳定。

知县和各级官吏买的是他“林举人”、“奉旨督办”的面子,是他背后宁国公府和敕令的权势。

一旦离开,留下的大掌柜或其父亲去对接。

在官员眼中立刻降格为“寻常商人”,之前谈好的便利和承诺可能会打折扣。

甚至遭遇小鬼难缠的索贿和拖延。

另外对两族宗族来说,他若离开,原本被他压制的王氏族人中,可能会阳奉阴违。他一旦走,根本没人能代替他。

倘若完全交给他爹,搞不好会偏向王氏族人。

林家这边除了他,根本没人能制衡。

这也是林向安建立义仓团队,没有让他爹王四顺担任核心岗位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乡民,“安平粮行”的信誉等于他林向安的个人信誉。

他坐镇收粮,乡民觉得踏实可靠。

如果他走了,万一手下人在收购时压价克扣,或付款不及时。

一次小小的失误就足以毁掉他“仁义”的名声,再难挽回。

也就是说,林向安留下能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亲自卖粮。

周师爷的意思,京城销售的关键是打通官府的采购渠道。

这件事前期铺垫可以由赵泽利用宁国公府关系去做。

等粮食快到时,林向安再快马进京,亲自进行最后的谈判,完全来得及。

粮食是硬通货,只要粮食质量好、价格合适,在京城不愁卖。

被周师爷劝住后,林向安算是理解他的意思了。

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值,远不如在产地控制成本、建立稳定供应链带来的利润基础重要。

林向安终于歇了这心思。

反正赵泽来的作用,已经达到了。

让赵泽先返回,也是可以的。

京城的仓储成本昂贵,但可以利用浙江会馆的义庄。

浙江会馆,定然会给他这个面子的。

倘若能在后面他赶到京城快速签下订单,仓储都不用了,可直接运到买家仓廒。

这中间就是时间差。

事情敲定后,林向安便以“安平粮行”的名义出面借贷。

并拿那道敕令与省级公文作隐性担保,直接找上了县城最大的票号。

这买卖本就风险极低,有朝廷背书,利润又可观。

可若是走民间借贷,月息就要二分,折算下来年利率足足二成四,这高利贷太吓人了。

而且额度顶多不过一万五千两,既贵又不敷用。

林向安心中盘算,转而打起了官库的主意。

乌程县本是湖州府最富庶的县份之一,官库充盈。

若是能借出来,操作合理,利息便是私人收益。

只是此事不是寻常商谈,而是政治交易和利益分配谈判。

于是请周师爷出面周旋,先以重金打点了刘知县心腹孙师爷,再由其传话:

林举人奉旨督办粮务,眼下资金一时周转不便,买卖稳妥而利厚。

若大人肯从官库中借出部分银两,定当不忘大人恩德,愿以市面钱庄同样的利息为谢,绝无风险。

刘知县本就清楚林向安的背景,此子能力不俗,既有皇差,又有宁国公府作靠山,这粮运至京城自不愁销路。

他心中一动,便令孙师爷出面与周师爷正式洽谈。

此番谈判,周师爷再三强调皇差在身,同时以“安平粮行”未来营收和库存粮食作担保。

并承诺借款期限与粮食销售周期严丝合缝。

待销售款一回笼,立刻归还本息,绝不拖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