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卧龙村(2 / 2)
“诸葛叔叔,您真的没事吧?”我再次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他摆了摆手,微微一笑:“没事,没事,我只是有点飞累了了。”
我看着诸葛瑾瑜的叔叔是个深沉的人,他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似乎有着深刻的含义。
他把诸葛瑾瑜的事情摆平的话,这不仅仅是一种信任,这场结婚的事情并不简单,但诸葛瑾瑜的叔叔却如此放心地交给了我,这让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压力。
今晚,在诸葛瑾瑜的安排下,我躺在床上,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
诸葛瑾瑜的叔叔那坚定的话语,如同一颗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心中满是焦虑和不安。
这场结婚的事情并不容易解决,但我又不得不依赖诸葛瑾瑜的叔叔,是我唯一可以能信他的。
我闭上眼睛,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诸葛瑾瑜的叔叔说过,明天我可以去哪里就去哪里,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反复回响,仿佛是一种暗示,一种鼓励。
我明天,我一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夜深了,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脸上,带来一丝凉意。
我终于渐渐入睡,但心中依然充满了对明天的期待和不安。
当太阳的光照耀在卧龙村上空,第一缕金线像是从天穹的织机上垂落的丝,悄无声息地穿过薄雾,穿过夜色残留的缝隙,穿过山脊那道古老的褶皱,落在卧龙村的东头。
那一刻,整个村庄像被一只巨大的、温暖的手掌轻轻托住,从梦里缓缓举起。
雾还没散,光却先来了,像一位不速之客,又像一位久别重逢的亲人,带着山外世界的消息,带着草木深处最隐秘的呼吸,带着一条河在夜里悄悄长高的水位。
带着一只夜蛾在窗棂上挣扎时掉落的鳞粉,带着一切被黑暗藏匿、如今又被重新归还的细节。
最先醒来的是瓦。那些青灰色的瓦片,像一排排被岁月磨钝的牙齿,在屋顶上沉默地蹲了上百年,此刻被阳光轻轻叩响,发出极细极细的“嗒”声,仿佛有人在耳边说“我回来了”。
瓦缝里的苔,原本黑得像旧铜,此刻被镀上一层翡翠,绿得几乎要滴下来;瓦楞间积了一夜的雨珠,被光线一照,突然有了重量,一颗颗往下坠,砸在檐下的石阶上,溅起比米粒还小的水花,像一场无声的爆竹。
石阶是清代的,被无数鞋底磨得发亮,此刻映着天光,竟像一面浑浊的铜镜,把屋檐、炊烟、飞过的山雀,统统收进一条窄窄的倒影里。
接着醒来的是树。村口的古银杏,一千四百年的年纪,枝干里住过晋朝的月亮、唐朝的风、明朝的雪,此刻被阳光从顶端开始点燃。
那光像一条金色的蛇,顺着皲裂的树皮往下爬,每经过一道裂缝,就点亮一条岁月的沟壑。
树洞里的松鼠刚探出鼻尖,便被这突如其来的亮晃得眯起眼,尾巴一甩,抖落几粒去年残存的松脂,琥珀般滚进草丛。
草丛里,一只露水浸湿了翅膀的粉蝶,正试图把空气擀成薄片,好让自己重新飞起来;
阳光一来,它忽然有了力气,像被谁悄悄安上了新的翅脉,颤巍巍地掠过银杏的呼吸,掠过一块刻着“卧龙”二字的残碑,掠过碑旁那丛无人知晓的野兰,把影子投在“龙”字的最后一勾上,像给历史加了个不起眼的注脚。
再醒来的是河,卧龙河从村北的山腹里钻出来,像一条刚蜕完皮的蛇,冰凉、干净、带着石缝里的暗哑。
夜里它用黑暗磨刀,磨得两岸的芦苇簌簌作响;此刻阳光一照,那刀忽然变成绸,每一道波纹都是一针金线,把整座村庄缝进自己的倒影。
河底有块被水打磨得圆润的墓碑,字迹早已模糊,只余一个“清”字,像一粒被时光含住的糖。阳光穿过水面,落在那字上,竟让“清”字短暂地浮起来,像要从水底升到天上去。
一条红鳞小鱼游过,尾巴一甩,把“清”字打成碎片,又迅速聚拢;小鱼不知,它刚才搅散的,可能是一个乾隆年间落第书生的最后一口气,也可能是一个民国初年逃兵偷偷埋下的名字。
河上的石桥是明的,八孔,每孔都嵌着一轮完整的月亮,此刻被阳光照成八枚融化的银锭。
桥墩上挂着一只昨夜被风吹落的草鞋,鞋底还沾着田埂的泥,泥里夹着一粒去年秋天的稻茬。
草鞋的主人是谁?是赶夜路去给闺女送药的陈婆?还是偷了东家一只鸡、此刻正躲在芦苇里打盹的李三?
阳光不问,只把草鞋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一条通往过去的隧道,又像一条伸向未来的尾巴。桥那头,一片油菜花田突然集体翻了个身,原本合拢的花瓣被光线撬开,露出里面嫩黄的蕊,像一群刚被揭开盖头的新娘,羞涩又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