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 第134章 高邮风,张士诚

第134章 高邮风,张士诚(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右丞相只知坐而论道!”

又一个声音从殿外传来,行枢密院同佥李伯升,大步流星地走进来,他同样身着铠甲,神色激昂,

“大元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官员贪腐,军队涣散,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朱元璋势如破竹,不出一年,必能平定江南北。

到那时,他便可集中全部兵力南下,我等将腹背受敌,如何抵挡?

依我之见,不如主动与大元联手,共同对抗朱元璋,这样方能保全吴地。”

“联手大元?李将军忘了我们是如何起兵的吗?”

御史大夫周仁缓步走入,他身着黑色官袍,面容清瘦,眼神锐利,

“当年我们不堪大元苛政,揭竿而起,多少弟兄战死沙场,才换来如今的基业。

如今却要向大元屈膝求和,如何对得起死去的弟兄,如何面对天下百姓?”

周仁的话掷地有声,殿内一时陷入沉默。

他是张士诚麾下的老臣,早年便跟随张士诚起兵,威望甚高。

张士德沉吟片刻,说道:“周大夫所言极是,与大元联手,确实有损声誉。

但我们也不能贸然与朱元璋开战,不如派遣使者前往朱元璋军中,与其议和,约定互不侵犯,划江而治。

这样既能保全吴地的富庶,又能避免战火纷飞。”

“议和?朱元璋狼子野心,岂会满足于划江而治?”

吕珍嗤笑一声,“他若答应议和,不过是缓兵之计,等他巩固了统治,必然会撕毁盟约,南下攻伐。

到那时,我们毫无防备,必败无疑!”

“那依吕将军之见,我等该如何是好?”张士德反问,

“难道真要倾全国之力,与朱元璋决一死战?

如今我吴地虽富庶,但兵力远不及朱元璋,若开战,胜负难料,

一旦战败,我们多年的心血将付诸东流,百姓也将流离失所。”

“我等身为武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当为国捐躯,在所不辞!”

李伯升高声说道,“更何况,朱元璋虽势大,但我军占据江浙富庶之地,粮草充足,城防坚固,未必不能一战!

只要大王下定决心,我等必将奋勇杀敌,保卫吴地!”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殿内的气氛越来越热烈。

有人主张主动迎战,趁朱元璋立足未稳,先发制人;

有人主张固守待变,坐观朱元璋与大元厮杀;

有人主张与朱元璋议和,划江而治;

还有人主张与大元联手,共同抗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张士诚一直沉默着,手中依旧把玩着那颗鸽血红宝石,脸上看不出丝毫表情。

他听着麾下文臣武将的争论,心里却有着自己的盘算。

早年起兵,他确实是为了反抗大元的苛政,为了让自己和百姓能有一条活路。

但随着势力的壮大,占据了江浙这片富庶之地,他渐渐沉溺于眼前的安逸生活。

他喜欢高邮城的繁华,喜欢王宫的富丽堂皇,喜欢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的日子,早已没了当年的雄心壮志。

他知道朱元璋势大,也知道朱元璋野心勃勃,迟早会来攻打吴地。

但他舍不得放弃眼前的一切,不愿意让战火毁掉他苦心经营的基业,更不愿意让自己重新回到那种提心吊胆、刀头舔血的生活。

他也清楚麾下众将的心思。

吕珍、李伯升等人,大多是早年跟随他起兵的武将,勇猛善战,却也性格刚直,只知一味死战;

张士德是他的胞弟,心思缜密,善于谋划,却未免太过保守,只想固守现有基业;

周仁等文臣,注重声誉,却缺乏应对乱世的魄力。

这些人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算计,想要让他们达成一致,难如登天。

“好了,都别争了。”

张士诚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张士诚缓缓坐直身子,将手中的宝石放在案几上,目光扫过众人:“朱元璋虽势大,但短期内未必会攻打我吴地。

平江三城,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只需派一员大将前往镇守,加强防务即可。

至于与大元联手,或是与朱元璋议和,都暂且不必提及。”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我吴地富庶,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我们多年心血换来的。

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传令下去,各地守军加强戒备,严阵以待,但不可主动挑起战端。

同时,鼓励农桑,发展盐业和漕运,增加国库收入。待时机成熟,我们再做打算。”

“大王,这……”吕珍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张士诚抬手制止了。

“本王心意已决,不必多言。”

张士诚的语气带着一丝不耐烦,他重新斜倚在软榻上,拿起案几上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投向殿外。

殿外,阳光正好,庭院里的奇花异草开得正艳,喷泉依旧汩汩作响。

高邮城的繁华依旧吴王宫的安逸依旧。

张士诚看着这一切,嘴角露出一丝满足的微笑。

望着吕珍的不甘心,他也松了口气。

让他可以前去镇江对峙,小范围摩擦可以,不要让局势无法收拾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