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多项技术实验(2 / 2)
此外还要解决发射功率与重量限制的矛盾、误码率控制难题、频率资源分配与干扰问题,以及天线技术如何适应太空的环境,这些都需要一一解决。
温控技术,虽然就是让卫星温度均衡,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毕竟卫星内部仪器,需要在5c~40c范围内工作,否则就很容易失效。
但要知道太空向阳面温度可达100c以上,背面则是在-150c以下。
温差相当的大。
这如果放在后世不算什么,但在这个年代想要解决完毕,可是一个大难题,这还是有了解决方法的情况下。
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依靠“材料+结构设计”来实现被动控温。
像是卫星外壳它是由72面体组成,这些72面体组成,不能够涂抹一样的材料,不同面必须涂不同材料,像是向阳面,就要涂“白漆+镀铝薄膜”,这样一来就能反射出去80%的热量。
背面则要涂层“黑漆”的颜色,吸收宇宙中微弱的热量。
此外还需要多层隔热材料,卫星内部的布局也要合理化,发热量大的仪器不能全部安装在一起,需要分散开,以避免局部热量过高。
但无论是表面涂层,还是隔热材料,这些国内很多也没有,也需要重新研究。
卫星的框架更是要轻量化和硬度兼备,毕竟卫星重量要保持在173千克,不能超过这个重量。
但现在这个重量下,框架还要高强度这个就很难了。
除了在结构上想办法外,还需要研究新的材料,否则的话很难做到。
这些可不是他们一个研究所能够完成了,毕竟他们整个研究所,加在一起目前也不过二十多人,这些人如果想要研究出这么多技术,至少也需要五六年。
不过他们完不成不要紧,这一项技术本来就不指望一个研究所能否完成。
就像是离心机,导弹想,需要“全国协作”才成。
在研究出大概的框架后,李枭就打了报告,由卫星研究所牵头,联系了17个研究院所共同讨论问题。
检验这些设计的合理性。
这一次讨论会,17个研究所加上卫星研究所,总共来了100多人,在一机部的安排下,找了一个大型会议室。
就讨论起了卫星上所需要解决的21项核心技术,以及200多项普通技术。
21项核心技术包括了火箭末级协同控制、液体阻尼器、姿态控制系统、多普勒测速、光学跟踪、微波雷达、遥测信号编码、全向螺旋天线、涂层隔热、固体发动机、姿态控制等等!
200多项次一级技术,则是分为了三大类。
其中包括了分系统级项目,也就是能源系统、科学探测仪器、地面观测系统,总共30个研究项目。
关键元部件项目则是包括了高稳定石英晶振的研究、微型继电器的研究,还有镀铝聚脂薄膜,约170个技术项目。
最后则是材料的攻克难题,包括了耐高温合金钢、硅油阻尼液、电子管电路,总共50项技术。
再确定好这些研究后。
就开始下发任务,上海机电设计院、仪表厂、合成纤维研究所、机电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所、南京14所、天文仪器厂、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航天部203所等等。
把这些技术总共下发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近200家单位,要求协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