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三方态势(1 / 2)
就在陈息全面整顿兵马,准备出关作战之时。
作战室内,江万年传来一则消息。
匈奴使臣到访皇城,阐述了大单于的意思。
先是恭贺陈王攻下北寒关,完成了当初的承诺。
然后提出一个方案,也就是两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鞑子的计划。
方案是这样的。
匈奴大单于出兵20万,从漠北王庭沿着戈壁滩进攻鞑子核心地带,沃野穹原。
陈王从北寒关出发,一路向西挺进,两路大军最终在沃野穹原,对鞑子形成两面价值之势,最终一举铲除鞑子,平分草原。
但计划有个前提,就是匈奴连年与大御作战,导致粮食精铁短缺,需要大御支援粮食100万石,作为20万匈奴大军三个月的作战消耗。
他们共计,要求大御出100万石粮食,再加20万斤精铁,作为出兵条件。
信件结尾,转达大单于态度。
匈奴无意与大御争斗,这样对两个民族都是好事。
此次共击鞑子,平分草原之后,愿与大御修百世之好,签订互不侵犯协议。
陈息看完信件,眼睛已经眯成一道细线。
匈奴要粮,这点他已经预见到了,因为自己刚刚组建西北军,叶臻面对与匈奴接壤漫长的边境,压力山大,而他们正是利用这个弱点,想要些好处。
100万石粮食,对于现在的大御来讲,根本不算问题。
可真正的重点来了,这里面还有20万斤精铁呢。
盐铁这个东西,在古代社会可是严加管控的存在。
即使民间都在限量供应,更何况常年与之交战的匈奴了。
一旦给予他们精铁,那与资敌有什么区别?
陈息想了想,匈奴大单于该不会傻到以为,小爷为了让他出兵对抗鞑子,而选择给他精铁吧?
不对。
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他们要精铁是幌子,而其真正的目的,一定与这次对战鞑子有关。
陈息反复看着信件,大脑飞速运转。
一种强烈的危机感,瞬间笼遍全身。
试想一下。
以匈奴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不出兵攻击鞑子,等自己北寒关精锐尽出与鞑子死战之时,他们完全可以趁机突破西北防线,剑指中原。
可按照双方实力预估,叶臻防线虽然漫长,但有好几座大型城池可以依托。
城防投石车,重弩,样样齐全,器具粮草充足,匈奴即便拼尽全力攻占,也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更何况驻守西北的,可是曾经的大御战神。
叶臻!
用半年时间,伤亡无计情况下占领西北,匈奴亦会元气大伤。
而他们王庭的东方,还有一个劲敌鞑子。
陈息想了又想,最终晃了晃脑袋,匈奴人不会选择这个方案。
将他们强攻西北防线的计划排除掉,那什么战略,才最符合此刻匈奴利益呢?
闭起双目,脑中一刻不停转动,一会站在匈奴视角想问题,一会站在鞑子视角想问题。
半晌后,陈息睁开眼睛,轻笑一声。
原来是这样。
匈奴的最终目标,绝不仅仅半个沃野穹原那么简单。
而是整片北部草原。
这是他们的第一阶段战略目标。
鞑子此刻目的,就清晰多了。
他们要攻克北寒关,南下夺取皇城。
一方要整片草原,一方要整片中原,而他们其中的交合点,就在沃野穹原!
陈息走到沙盘前,目光死死锁定这块区域。
半晌后点点头。
就是这里了。
分析完匈奴与鞑子的战略意图,陈息立即给江万年回信。
100万石粮食可以给,但需要他们从边境撤军200里。
至于20万斤精铁,则需要他们与鞑子正式交上手后,大御足斤足两送到。
写完给大单于的回信,立即动身前往奉阳府。
小爷不装了,得拿出点底牌了。
那里有他最原始积累的兵工厂,工匠资源无数。
离开北寒关之时,给众人开了个会。
作战时间延迟,一切等匈奴那边回信再说,同时全军选拔盾手,陌刀手,人数增至每部5000。
这个简单,草原来的部落勇士,身材敦实,最胜任盾手一职,而陌刀手,就从本部士兵中选,这个也不难。
再下令组建一支长矛军,人数暂定1万。
陈息出发后,北寒关驻军立即开始选拔,报名者无数。
这些步兵最近士气不高,因为殿下之前的命令,全部带骑兵入主草原作战,而他们这些步兵,只能在家里守城。
守城。
就意味着没有赏钱拿。
而那些骑兵杀敌有赏钱,个个兴高采烈备战,与落寞的步兵相比,形成巨大反差。
这次殿下改变计划,要从步兵中选拔陌刀手,还有1万长矛军,个个都兴奋的坏了,报名者无数。
陈息快马加鞭仅用四日便赶到奉阳府,这里已经新建一座大型兵工厂,兵工厂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火器营,制造轰天雷,炸药包等。
一个是兵器营,打造连弩,精钢长枪,步兵战刀等兵器。
陈息没和任何人打招呼,直接到了兵器营,找到李大将图纸给他:
“全员配合,用最快速度打造5000柄长矛。”
李大现居兵器营老大身份,见到陈息亲自下令,立即放下手头工作,选出最优秀工匠开始干活。
长矛不难打造,精钢矛头,硬质木材枪杆,后面平衡铁球配重。
唯一的材料难题,便是枪杆过长,但这个问题在奉阳府兵工厂里,反倒成了最容易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