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时光之心 > 分节阅读 132

分节阅读 13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在这样的对手面前,谈玮然大喊不公平。虽然东平王室在开始就让谈玮明和谈玮然都有自己府邸,但谈玮然一方面是向来比较低调,或许也有些怕纠集自己的势力引起不好的反应,居然一下子凑不出人来。平时,谈玮然摊到什么任命的时候,要是手里没有合用的人才,总是让父王推荐或者是索性问谈玮明或者是谈玮馨借人。可现在如果不是由于他一直对军事很感兴趣,和血麒军中的军官关系很铁,邹霜文积极地站了出来,可能他就彻底抓瞎了。

不过,为了让这次有趣的辩论进行下去。谈晓培点了一些很有趣、暂时又没有繁重工作在身上的人,加入到谈玮然的队伍中。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御史台巡检御史曲焉他恰好是化名为丰恣并乐此不疲的曲丰梓的父亲。作为资深阅历和能力自然不消说,尤其是对于东平的各种各样制度和这些制度的源流发展,他是绝对的权威,毕竟他就是靠这个吃饭的。

邹霜文虽然了解军事,但主要是训练和人力安排方面,对于军事大局,对于军事与政治的关系这种更宏大局面的理解还很浅。觉得谈玮然的队伍还是比较薄弱,谈晓培居然邀请了戴氏的老将戴冶加入。而在经济、农业等等方面,又为谈玮然推荐了刚刚来丹阳向谈晓培和谈玮馨汇报去年内府所属各农庄总体情况并提交今年目标的老家臣穆安隆。穆安隆也是在谈玮馨全面接手之前,运作内府的人,虽说方针性的东西当时是王后卓秀来决定,但如何将方针变成具体的实施方略,却都是穆安隆在做。之后,当他发现从小看着长大的谈玮馨爆发出了惊人的商业天赋,则更是开开心心地将内府的经商事宜全部抛开,专心去打理内府所属的农庄,穆安隆原本就不擅长经商,他擅长的就是农林管理和种植技术开发。由于内府的农庄向来都是叫忠诚可靠,对王室最为热忱的老家人们在打理,近十年来穆安隆越发专注于研究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史,将别人认为养不活的支配养活,将别人养不好的东西养好,成为穆安隆最大的乐趣。而在这样充实的十年里,他阅读了大量农业方面的书籍,他或许搞不明白王朝更迭,但说道某时期地区的种植结构和产量,以及当时的天气灾害等等,他可是如数家珍。

有了这样一大批国宝级人物的加入,再加上谈晓培拨出了包括李眠在内的一大帮人给谈玮然当顾问团,谈玮然可以说是兵强马壮,不单单有了和谈玮明和叶韬叫板的实力,更隐隐有将叶韬和谈玮明逼到死角的气势。

第三集第174章历史研究会

谈晓培这样做自然是有私心的。他并不是不满意谈玮明的表现,而存了想要换个太子的意思,更不可能以这么拙劣的方式来挑拨两兄弟的关系,只是,相比于谈玮明,他更看好谈玮然在这次辩论里的表现。的确,因为谈玮然的身份,虽然他对于各种事情都很热情,也很勤奋,但他身边很难聚集起一支幕僚团队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谈玮然都必然是那种拾遗补阙型的人物。只是现在他受的历练还不多,虽然这几年来经手过工部、兵部、血麒军、丹阳城防军、内府的诸多事情,但还没有将自己的性子定下来,反而让他在有了多方面的初步见识之后,更有余裕去思考那些综合性、全局性,去比较务虚的内容。谈玮然在跟着谈玮馨学习经济学和会计方面,比谈玮明认真很多,也深入很多,尤其是谈玮馨提到的关于国家经济体制、核心竞争力、宏观调控、经济杠杆等等原理更是有着多方面的思考。对于叶韬当时灵机一动弄出来的雷音魔宗和相关的体系,他也下了不少功夫钻研。可以说,纯粹就观念来说,谈玮然要比谈玮明更前卫和全面。

毕竟,两兄弟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谈玮明被要求的是了解和掌握全局,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了解如何有效率地使用和配置资源去达到目的,他的知识建构和思维方式是立足于实用和可行性的。而这样一场辩论来说,谈玮明无论有什么表现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他可以进一步地掌握手底下那些人的能力和品性。如何用好这些人,如何在这些人的口才之外发掘他们的其他才能。才是谈玮明需要关注的。

谈玮明会是将来的帝王,而谈玮然在谈晓培的思路中,希望能够将这个同样聪明勤奋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对于国政国策有着通达了解和深入思考的辅佐者,而到了最关键最危急的时刻,他需要是那个能够站出来,肩负所有压力,顶着所有的怀疑和压力来做事的人。谈晓培自己当年没有能做到这一点而他现在相信,以他们兄弟的深厚情谊,以他们在天资卓绝的姐姐谈玮馨的影响和教导,在他一以贯之的长线培养计划下。这两个人能够将战争终结在他们那一代。

说是辩论,但实际上这次的活动有着极为鲜明的研讨特性。只是在形式上采取了辩论的形式。而辩论的形式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开始的时候,是三方轮流发言,每方进行一次陈述。然后对这部分陈述进行辩论。陈述进行两次,第一次是完整进行,不能被打断,而第二次则是随时可以打断,提出问题。这种形式来进行辩论,实在是太冗长了,主要是不管准备多充分。总有无法说服对方的地方,总有存疑的材料,谁也无法说服谁。而后,在花了一天时间讨论辩论规则之后,他们大家都同意地方案是在三方辩论之外,再引入十二人组成的审议团。在三方辩论之后投票决定哪一方获胜。能坐上审议席的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多数都是各大家族的族长和高级执事,朝中三品上下的大臣,太学和国子监乃至于永安殿的学士、祭酒,各部有十五年以上工作资历的资深属吏,东平名士。生意大到对国家经济有影响的商人代表,有崇高威望的江湖宿老等等等等。

而由于第一次以这种形式进行辨论之后发性的审议团完全罔顾场面上的胜负和材料真实性的情况。他们迅速通过的补充规定,在开始辩论前,任意一方都可以要求更换审议团成员,以保证审议结果公平有效。

这种基本上就是陪审团制度翻版的辩论方法,让辩论逐渐走上了正规。对于每一个辩题,大家都要在时限内最大限度地进行分析和准备,又需要将他们总结提炼出来的材料极为凝练地提出,还要在辩论中设计各种辩论策略

虽然因为具有了相当的表演性质,或许损害了辩论或者是研讨的学术意味,但这种有限时间和究竟里的大量的观点、材料的碰撞却是极为精彩的。审议团的席位固然是诸多觉得自己有资格的人所热烈申请的,到后来,甚至是旁听席都是一座难求。

而那些辩题,则更是一个比一个尖锐,有些甚至是有些忤逆的。比如第一个辩题就是“正义性与正当性”,集中讨论了当时同样从统一国家中分裂出来的各个国家,其中自然包括东平,这种话题,平时大家哪怕想一想恐怕都要冷汗淋漓,更不要说光天化日地进行辩论了。而后则是“奢靡”“发展与过度发展”“从统一到分裂”“战争与国家发展”“政策一致性与政策一贯性”“奸臣的业绩”“收集、组织与罗织证据”等等。这些话题涉及了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但由于本身就是一些大历史的命题,并未限定材料的时空,大家都有极朋的发挥余地。而随着辩论的进行,当叶韬和谈玮馨不得不越来越深入和热情的参与其中,辩论不仅仅在探讨历史,更加入了许许多多对于东平各种政策的反思,甚至于是对历史研究本身的反思。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宏观调控”“金融、流动性与过度流动”等等说法和理论一个个冒出来,大家都意识到这次的辩论可能对于东平未来产深远影响。

更有启发性地则是经过大量的分析整理工作,叶韬谈玮馨一边弄出的极为扎实数据,这些数据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当包括东平在内的诸国从统一国家分裂出来的时候,那个大一纺的王朝究竟糜烂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