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满洲贵胄赵大人(1 / 2)
“好一个忠心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心!”
老太爷看赵安的眼神让边上的和珅恍惚看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真的,太像太像了。
然而和珅对赵安却无半点妒忌,反而更加欣赏。
二人身份、年龄、级别摆在那呢,如果以梯队形容的话,和中堂是擎天保驾的第一梯队,赵安则是冲锋陷阵随时准备接和中堂班的第二梯队。
只要确保和党有源源不断的梯队补充,每个梯队都有如赵安这般的能臣主心骨,就不虞将来生变,确保和中堂能平稳退休,安享晚年。
这一点,和珅比谁都看的明白,因而老太爷越是欣赏赵安,对和珅而言越有好处。
甚至巴不得老太爷能用赵安替代福康安,从而使自己不费任何周章掌握八旗兵权。
可惜,只能想想。
“三福儿”在老太爷心中份量重到连他和珅都不敢进“谗言”,只能私底下安排党羽拖拖后腿。
坦白讲,赵安这句“忠心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心”可比当年和珅那句“典守者难辞其咎”要更狠、更绝,也更直接戳中老太爷内心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让本就喜欢年轻人的八十二岁老太爷竟对眼前的“毛头子”生出一种难得“知己感”。
三年后禅位一事已明诏天下反悔不得。
但老太爷从没他这个太上皇就真该闲居宫中彻底不问世事,他还打算替新君再掌十几年舵呢。
没有自己幕后掌舵,老十五真能掌好大清这艘巨轮?
可甭管老太爷愿不愿意,三年后必有一群围绕在新君身边的“帝党”出现,纵是儿子再孝顺也经不住那帮想夺权的“帝党”在耳边天天吹风。
历朝历代这种事还少么?
为防万一,老太爷就必须有一帮得力且绝对忠于自己的臣子在未来朝堂上帮他话,帮他看着,帮他阻止任何可能出现的“隔绝中外”之事发生。
和珅,无疑是个总揽全局的绝佳选择。
没有人比和珅更忠于自己的了,也没有人比和珅更懂自己的了。
但老太爷也清楚已经位极人臣的和珅虽在自己默许下权倾朝野,但实际真正能为和珅所用的人并不多,包括自己那个“四福儿”。
所谓的“和党”成员,大多不过趋炎附势之辈,指望这些人关键时候跟着和珅替老太爷“摇旗呐喊”跟新君唱对台戏,不现实。
在八十多岁的太上皇和三十多岁的新君之中二选一,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问题是,老太爷他不肯真退啊!
那么,就得提前安排了。
很多事和珅也不好直接出面,需有得力臂膀能在关键时候替和珅冲锋陷阵,间接执行老太爷的意志。
或者,老太爷不是想给和珅安排一个打手,而是给自己安排一个“干脏活”的打手。
靖海侯的事就是一个信号。
这件脏活不能让和珅干,毕竟施琅对大清有功,和珅出面的话很容易给外界一个老太爷苛待功臣之后的印象,与老太爷晚年打造的仁厚形象不符。
念及此处,老太爷浑浊老眼中精光再闪,看了一眼匍匐在地绝对忠心的赵安,又瞥了一眼垂手侍立面色平静的和珅,心中已然有了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