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程(2 / 2)
孟清欢是一直跟着她的,许云苓知道她事事是在替自己考虑,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维护她。
至于沈砚秋,她也打心里认可她的能力,毕竟这些时日这姑娘打理内院的确很稳妥。
就说这几日府里入夏需换帐、换夏衣、备解暑汤,这些事沈砚秋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下人们也每日按部就班地忙活。
整个侯府表面瞧着是井井有条的,可这几日她观察,却觉出些藏在忙里的几分乱象。
似乎大家每日都在一顿瞎忙,效率十分低下。
比如给栖鹤院换帐子的李婆子,总是被临时喊去整理库房的东西。
这一来二去的,总耽误自己的活计,纱帐便换得慢了,还得趁着暮色补活儿,好几次她都看到李婆子在私下抱怨。
而库房的人明明人手很充足,却一天下来也没见整理出什么章程出来。
去领夏衣时还是很混乱,荷香曾对她提过一句,说是她们这些小丫头去领时,那些婆子竟让她们自己找。
荷香是她身边专管衣裳的,回到栖鹤院后也是如此。
可她竟时不时地被叫去院里做什么浇花除草的杂活儿,说是府里没有专门的花匠,这些小事得让她们这些小丫鬟轮流来。
故她负责的衣裳,总是分拣得断断续续的,有时还放错了箱笼,好几次许云苓需要更衣时都手忙脚乱的,找不到衣裳。
刚到侯府的那日,枝枝那也出了差错。
乳母春娘当时不过走开片刻,去取件小衫的功夫,府里竟有个陌生的婆子闯进了屋,还逗了枝枝好半天。
春娘回来看到后吓得半死,一问才知这人是来收各院过冬物件的杂役婆子。
事后库房的管事婆子张妈妈,怕许云苓生气,亲自上门赔罪,说那婆子是新来的,走错了路,并非有意的。
许云苓初来乍到,且枝枝也没事,当时便没多做计较,甚至晚上李松青回来听说后要处置人,她还拦下了。
但此事终究是在她心里埋下了一根刺,这偌大的侯府,似乎不像表面上的那般稳。
还有厨房这几日的绿豆汤,也因各院领汤的人没个固定对接,总要多等半个时辰才分送到位。
底下的人劳累一天,连喝个绿豆汤都要等,难免有所抱怨。
她也知道,侯府年初才建立,有许多规矩还没立起来,她夫君又是以治军的手段管理侯府的,只要不出什么大乱子,他一般很少过问内院的事。
这些混乱也都不显眼,且也是小事,可也是这些小事,透出府里急需解决的两样东西——效率和章法!
明明谁都没闲着,甚至一天忙到晚,沈砚秋作为管事,更是以身作则,每日忙到饭都没时间吃。
但每个人的精力好像总被杂事分走,份内事倒是做得磕磕绊绊的。
内外不分、职责混乱……
许云苓看在眼里,心中已如明镜一般。
她想起自己前段时日对“侯夫人”这个身份的犯怯之意,觉得那些规矩人情实在如山压,真怕自己撑不起侯府主母的体面。
可这次回府,却发现除了那些待学的体面事,府里对内“忙而无效”的乱象章程更让人憋闷。
这和她之前经营摊子和手工坊时,分工不明、责权不清的难题如出一辙。
既然后宅的“乱局”是自己熟悉的老问题,能凭着经验解决,那对外的规矩体统也能慢慢学,倒也不用太过于忧心。
这般一想,怯意消散,反倒生出了一股先理顺后宅,再学规矩体统的冲动。
她也知道沈砚秋确实很勤勉,却少了一份运筹帷幄的章法,事事都亲力亲为,反而把自己都困在了琐事里。
观察了几日,许云苓便把所有问题都记录下来,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曾经有过的管理经验,整理出了一套新章程。
为此,她借机在第二日,特意把两人都叫到跟前来。
“这几日我在府里留心瞧着,你们的辛苦我都看在了眼里。”
她先是肯定了两位姑娘的能力。
“砚秋你是要守规矩,怕内院乱了章法,而清欢也是为了我的身子着想,大家都没错。”
“都是为着府里好,只不过我瞧着,倒是可以再规范一些,设定一些章程,让大家都能按着准则行事,提高一些效率,不用每日都那般辛苦。”
说完,她便把昨夜写出来的章程分别递给了沈孟二人。
“这是我昨夜按照府里的情况,自己瞎琢磨出来的,你们都看看,咱们集思广益,要是觉得有用,就先试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若是觉得不合府里的情况,那便再调整。”
“左不过都是为府里好,把事捋得更顺些,让大家都能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