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不虚此行(1 / 2)
两人抬头一看,只见论坛上认识的广州本地学者李教授笑着走过来,他穿着一件浅色衬衫,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显然也是刚忙完工作,来这里觅食。
“李教授,真巧!您也喜欢这家糖水?”徐佳莹笑着打招呼,热情地邀请他坐下,“快请坐,一起尝尝?”
“好啊,我经常来这家吃,他们家的糖水很正宗。”李教授笑着坐下,叫来服务员点了一份芝麻糊,“你们今天考察得怎么样?对广州的传统工艺和老街区有什么印象?”
“收获很大!”苏木放下勺子,语气真诚,“我们今天拜访了林师傅,学习了广州木雕工艺,还考察了永庆坊老街区改造项目,深受启发。广州的传统工艺很有特色,老街区也保留得很好,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活力。”
“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李教授喝了一口刚端上来的芝麻糊,继续说道,
“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江南文化内敛温婉,像小桥流水、苏绣缂丝,讲究意境与细节;岭南文化则开放务实,像骑楼建筑、广绣木雕,注重实用与创新。这种差异,源于两地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生活方式。”
“您说得很有道理。”徐佳莹赞同地说,“我们在做‘苏州记忆’时,也深刻感受到江南文化的特点,产品设计注重细腻与雅致;但来到广州,发现岭南文化的活力与创新,给了我们很多新的思路,比如如何让传统工艺更贴近市场、更具实用性。”
三人围绕南北文化差异、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老街区改造等话题聊了起来,越聊越投机。
李教授从历史、地理、文化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南北文化差异的根源,分享了广州传统工艺的传承现状与面临的挑战;苏木和徐佳莹则分享了“苏州记忆”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南北传统工艺融合的可能性。
“其实南北文化虽然差异明显,但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对匠心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李教授说,“传统工艺的传承,不能固步自封,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江南的细腻可以融入岭南的活力,岭南的创新可以启发江南的发展,这样才能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我们也有这样的想法。”苏木说,“这次来广州,我们不仅想学习岭南工艺的优点,还想尝试开发‘南北交融’系列文创产品,将江南的苏绣、缂丝与岭南的广绣、木雕元素结合起来,打造既有南北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
“这个想法很好,很有创新性!”李教授眼中闪过赞赏,“我可以帮你们对接一些岭南的手艺人与文创资源,希望能促成南北工艺的深度合作。”
不知不觉,糖水铺的客人渐渐散去,只剩下他们一桌。
三人聊了近三个小时,尝遍了铺子里的多种糖水,从双皮奶、姜撞奶到绿豆沙、芝麻糊、杨枝甘露,每一样都让人回味无穷。
“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今天聊得太尽兴了!”徐佳莹看了看时间,依依不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