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风暴破局(2 / 2)
第一枚锚落地,周围几米的冰屑被吸得乱飞,磁靴指示灯瞬间狂闪。
林栋当机立断切到惰性滑行,用身体的惯性与牵引索稳定方向,硬生生穿出干扰区。
第二枚锚在空中成功被他点射引爆,第三枚则撞上了他临时喷射的冰墙。
那是一块两米高的弧形冰板,锚体钉在上面,强磁将冰板“拎”成了一面会晃动的盾,替他挡下后续两秒的干扰。
“检测到该母机推进器左舷过载17%。”
战斗中,泰坦报出关键参数。
林栋自然不会等到它第四枚的投放,他以矢量推蹬抬升高度,贴近母机左舷。
以他双手的扭矩,徒手撕开整段蒙皮并非不可,但没有必要,选点破拆更干净。
他五指扣入合缝,两枚拉铆钉当场断裂,盖板被他直接掀到九十度,稳定陀螺与电源汇流排裸露出来。
右掌旋即抬起——这一次不是大功率爆破,而是三点点射。
泰坦以激光测距标注了三个惯性节点,他依次点中,等离子束把三处连接铜排打成“开路”。
母机没有炸响,只是突然失去姿态控制,推进喷口歪了一下,整机像断电的风筝,从空中翻着身坠下。
“空域清空,穿云机已抵达预定位置。”
泰坦的冷光标注从视网膜边缘消失。
林栋这才抬头,看到风走廊尽头那一点蓝光,那是穿云机的尾灯,正稳稳地亮着。
他把牵引索收到最短,背上的苏珊对他来说人轻若羽。
穿云机的机械臂从舱门内伸出,磁吸垫在风雪中嗡嗡发亮,仿佛一只等待接生的金属手。
林栋没有减速,在距离穿云机十五米时忽然半蹲,脚跟一勾地,力场将周围一圈雪面压得凹陷,他借这股“反弹”,和苏珊一起被托起,轨迹完美地落在磁吸垫的中心。
他先把密封箱扣上磁锁,“啪”的一声,随后身体再向上一点,单手扣住机械臂的内侧加强筋,另一手稳在苏珊腰后。
“收臂。”他对机舱喊。
机械臂立刻回收,舱门内的空气压强涌出一股温润的反风,把飞雪挡在外面。
林栋回身,凭惯性将苏珊送入舱内缓冲垫,自己才最后一步跨进舱门。
他落地的声音轻得像一片雪花落进厚毯。
苏珊被他轻轻一送,翻身落在缓冲垫上,头盔里传来细不可闻的一句,“记账,缺少一次人工搬运。”
林栋没笑,只把默默地将掌心摊开回应。
“起飞。”
机长接到指令,立刻开始加速。
冷核聚变主炉将推力平滑地抬起,真空遮音层像水一样把轰鸣封在机体骨架之间。
机舱的暖流从地板缝隙里爬上来,像布满细密针孔的温泉,悄无声息地驱散寒意。
二人在机械臂的帮助下脱下战甲,林栋没有坐,而是检查了一遍舱内固定扣件,确认密封箱稳固后,才在苏珊身边坐下。
穿云机穿出云层前,最后一阵侧风仍在尾翼上拍了一掌。
机身微微一颤,随即恢复如常。
舱内灯光从冷白渐渐过渡到暖橙,空气里出现一丝肉桂与姜的热味,像在无声地告知——极地的刀锋已经被隔在了钢壳之外。
下一段航程将是返向基地的平稳巡航。
没一会,机长就把客舱照度降至三成,同时机上广播响起。
“夜航模式已开启。座舱压力、温度一切正常。林总和苏总可以闭目休息,我们预计10小时后抵达流浪基地。”
但刚刚经历过生死时刻的二人哪睡得着。
苏珊从机上小厨房里取来了一些零食和两杯热茶。
林栋喝着热茶,通过骨传耳麦指挥泰坦把战甲切入自修流程。
很快,微渗金属在战甲表面的裂纹处缓慢爬行,像一群无形的蚁群沿着裂缝排队修补。
肩甲受力点被更新的形变参数重写,背脊伺服的应力曲线从“红”退回“黄”。
在修复战甲的过程中,泰坦还把刚才所有交战片段都抽取了出来,快速做了一个剪辑,在二人前面的屏幕上进行播放。
无人机的光鞭入射角、穿甲蜂群的阵列密度、巡航母机抛锚的时间间隔……
每一帧都被压上数字标注。
“蜂群的导航算法不是完全自洽的。”林栋低声道,“它们在干扰环境下切换了两组权重,说明远端还有个算力更高的东西做纠偏。”
“远程修正延迟约为一百二十至一百四十毫秒。”泰坦的回答掷地有声,“在南极这样的风速环境里,这个延迟已经很难被肉眼察觉,我尝试过追踪,但很快就断了线索。”
苏珊并没有参与讨论,而是默默地靠在林栋手臂上。
直到此刻,她心里的那股紧绷才慢慢松开。
林栋又调出另一组数据,是从凯西站回传的高空蓝柱采样。
情绪指数曲线在某一时段出现了一次短促回落,像一道被人为压下去的脉冲,这与蓝柱外围的红色符纹呼吸频率并不完全同步。
泰坦把两条曲线叠加,差值曲线像脉搏一样起伏。
“像某种采样。”苏珊闭着眼,喃喃说了一句。
她以为自己只是在心里想,但声音已经轻轻溢出。
“或者是标定。”林栋答。
两人都没有继续往下说——也许真正的答案要等回到基地,弄清楚白色晶石里的信息才会知晓。
穿云机从气流更平顺的高度掠过,机翼下的云像被刀切过的奶酪,边缘齐整得不真实。
林栋忽然想起地面上的卡露拉,指尖在扶手上敲了两下,调出她的定位。
信号在风雪里飘得很远很淡,却稳定。
她们已完成与中山站救援队的对接,正换乘机动雪橇回撤,所有人生命体征在绿区。
林栋把这条状态标记为低关注后,收起界面。
等注意力回到自身,他才发现他的掌心已有一层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