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天子定策纳袁熙(2 / 2)
就像朝廷依旧保留刘琦荆州牧的身份一样,都是为了日后出兵征讨时,能师出有名,占据道义与法理的制高点。
乱世之中,固然是拳头硬的说话算数,但师出有名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即便是颠沛流离多年的中央朝廷,也深知信义与法理的重要性。
若是不能师出有名,随意剥夺诸侯的爵位、攻伐其领地,便是“不教而诛”,会失信于天下。
说到底,这也是中央朝廷当下的无奈,实力尚未足够强盛,还未能达到一言九鼎、令行天下的地步。
若是放在汉武大帝之时,哪里需要如此费尽心思?
天子一道圣旨降下,天下莫敢不从,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不死是为不忠”,便是彼时皇权的真实写照。
可如今,朝廷还需借助法理与信义的外衣,与地方诸侯争夺民心,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
刘协看着殿下文武的神色,心中自有盘算。
接纳袁熙,既能兵不血刃拿下幽州,扩大朝廷的实际控制范围;
又能保留法理上收复冀州的依据,给曹操套上一道无形的枷锁;
更能向天下传递朝廷宽容的姿态,吸引更多势力归附。
这一步棋,走得稳,也走得远。
“传朕旨意,即刻派遣太常卿携节前往涿郡,宣读圣旨,接管幽州事务;
另,令赵云将军率部协助太常卿,安抚地方,整编袁熙旧部,务必确保幽州平稳过渡。”
刘协再次下令,将后续事宜安排得明明白白。
内侍领命而去,太极殿内的议事尘埃落定。
袁熙的归附,不仅为朝廷增添了一块重要的疆土,更让汉室在乱世之中的法理地位愈发稳固。
而远在涿郡的袁熙,得知朝廷的旨意后,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
身在兖州的曹操,听闻此事后,却不由得皱紧了眉头。
他知道,朝廷这是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等到朝廷理顺了幽州,下一步只怕就要发兵冀州了。
冀州,自古便是九州之首,版图辽阔,沃土千里。
追溯古制,如今的并州、幽州,皆由当年的古冀州拆分而出。
这一分拆,虽让幽、并二州各自坐拥山川之险。
并州有吕梁、太行环卫,幽州有燕山、渤海屏障,却唯独让核心腹地的冀州成了实打实的“平原之地”。
境内一马平川,沃野无边,既无崇山峻岭可依,也无江河天堑可守,放眼望去,尽是便于大军展开、骑兵驰骋的开阔地带。
这般地形,于攻方是天然坦途,于守方却是心腹大患。
昔日袁绍雄踞河北四州,曹操兴兵北伐,正是借着这平原之势,一路长驱直入,未遇多少阻碍便兵临邺城之下。
彼时若不是邺城城高池深,城墙坚厚如铁,又囤积了足以支撑数年的粮草,袁绍麾下将士凭城死守,恐怕冀州早已易主,袁家也难再支撑那般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