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 > 第126章 苟利国家生死以

第126章 苟利国家生死以(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司礼监太监惯于宣读诏诰制敕及奏疏,一向是照本宣科没有感情的阅读机器,但是今天读着读着,语调逐渐慷慨激昂,读到最后,竟然哽咽起来。

当太监把奏疏读完,就听到殿内哇的一声。罗钦顺泪流满面,失态地哭出声来。

罗老师边用袖子擦着眼泪,边下跪抽抽嗒嗒说:“微臣情不自禁,君前失仪,请圣上恕罪!”

未满十七岁的嘉靖一瞬间想到自己的父亲和启蒙老师袁宗皋,不禁泪眼朦胧:“罗先生何罪之有?汝师徒赤子之心,至情至性!

有其师必有其徒!那杨植勇于担责,身先士卒,不惧危险,堪为干臣!”

孙交、乔宇亦唏嘘不已,乔宇上前一步道:“圣上,是否等到明天看看杨树人的第二份奏疏,再做决定?”

杨廷和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刚才在文渊阁里诏书写了一半就被又召到中极殿,一把老骨头早晚要折腾去球!

这个杨植怎么那么会煽情造势?

嘉靖点点头道:“可!诸先生去处理其他政务吧!”

今天晚上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罗老师辗转反侧,回忆杨植三顾南京吏部,回忆杨植意气风发飞扬跋扈,回忆杨植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

如果明天见不到弟子的奏疏,那就是音容宛在了!

幸好第二天早上太监来召,罗钦顺又来到中极殿,和群臣一起听太监读杨植的第二份奏疏。

杨植说自己前往察院,收殓了张巡抚的尸体,并放出待罪的前大同副总兵朱振,让他做自己的助手;

大同城里仅剩的文武官员们也被自己寻找出来,一一安排了临时的军、政职责,大同城已恢复了秩序,城门已经照常开、闭;

杨植又孤身直入西城门的乱兵营宣讲君臣大义,乱兵听后痛哭流涕,东向叩首向圣上请罪,七名乱兵首领自愿伏法受缚以死谢罪,惟愿不牵连家人。只是自己没有司法权,便将其收押,待有司处置;

那朱振出狱后表现良好,大同的军事防御系统并未受到兵变影响。兵变当晚曾有鞑虏见大同火光四起,次日即南下窥视。惟大同铜墙铁壁众志成城军民一心士气高昂,胡骑知难而退。

元旦在即,为安军民之心,杨植自作主张,从户部仓库支取部分钱粮,分发到大同鳏寡孤独伤残军民手上,一切交接手续齐全。

那大同军民边在接收单上签名按手印,边东向高呼“吾皇万岁”云云。

大同,仍然是大明之大同!大同军民,仍然是君父之赤胆忠心的臣子!

关于甘州、大同兵变,杨植认为:如果某事在时间上是经常发生的,在空间上是多地发生的,就说明某事具备普遍性,不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辩证看待,不可一事一议。要解决此类问题须做总筹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杨植正在调查了解大同的深层次原因,希望以大同兵变为案例,以解决边关最迫切的问题。

众人暗自佩服:这杨植居然入城仅一日,就做下如此大事!

而且奏疏有骨头有肉,最后还提升了看问题的高度,真宰辅之才也!

奏疏是杨植与朱振联署的,这个可信度就极高了。

郭勋出列奏道:“陛下,大同乃九边重镇,不可不慎!

兵变之后,在杨翰林努力之下,大同人心甫定!若骤然派人去大同接管军务,磨合期恐怕胡虏有可乘之机!是否就地任命朱振暂时署理大同总兵,以安军心?”

乔宇出列奏道:“臣附议。”

两人意见一致,大同军事首领定下来了。

乔宇眼睛一亮,建议道:“臣以为,宣化与大同之重要性并驾齐驱!因此,可授权杨植暂任大同巡抚,便宜使用大同巡抚关防旗牌印信,抚慰大同地方军民!

待大同军民靖宁再令杨植回京,由朝廷廷推大同巡抚接任!”

按大明复杂的官僚体制,衔、官、职三者原则上分开,但也是有重合的。比如说很多人,甚至于道士、工匠挂尚书衔,但是他们不是尚书这个官,更不要说很多官员的父亲授了散阶之衔;

而当官的,未必有职、有衔。比如说郭雷、孟青是三品武官,还有很多阁老的儿子荫封千户、指挥使,但是他们没有职没有衔,承袭了千户的武官不影响考秀才进士;在乡的举人进士、致仕的文官都是官,也是没有衔、没有职;

职,即差遣,职责,这个就看上级的授权。

巡抚,恰恰是一个差遣职务,是《大明会典》之外的编制。在实践当中往往是一名四品官挂三品佥都御史衔和三品兵部侍郎衔担任巡抚。

这一套官僚体制,直到杨植的前世八十年代还有遗留,如特派员这一类有职有权无官无衔的差遣。所以杨植前世的很多朋友搞不清楚为什么杜光亭一个国防部的上校可以挂中将衔当东北保安司令,而且杜光亭还有权任命谢文东等人为上将。

孙交出列道:“臣附议!”

嘉靖沉思一下,说道:“可!内阁草诏吧!”

杨廷和不知所措:这样一来,杨植就有了四品官、巡抚的资历!

杨植回到北京,还回翰林院的话就是六品修撰,去六部的话就是五品官;而且凭这个资历,能优先于其他候选人升到四品京官!

这升级的速度比按部就班快了五、六年!而一旦当上四品京官,就有参加廷推的资格!

杨廷和很想执奏,但执奏需要内阁一致。估计其他的几名阁老不会跟自己站一起,诏书不是非得首辅起草不可。

杨廷和只能躬身代表内阁接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