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 > 第133章 时机

第133章 时机(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杨植笑了笑,现在他才知道大部分朝臣怎么想的。一半朝臣如杨廷和等尝到了甩开皇帝掌握权力的滋味,再也回不去了。对正德、嘉靖是牛不饮水强按头,甚至于不惜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另一半朝臣则因为士大夫靠名声吃饭,必须要抱成团,维持士大夫圈子的人设。

敢跳出来支持嘉靖认爹的高官,只有南京兵部侍郎席书。席书虽然是四川人,但巡抚湖广时与兴献王、嘉靖父子结下深厚友谊。华夏除了有重大是大非不重情义的政治正确,还有一个相反的政治正确是重情义不重大是大非。所以席书也立得住人设,在士大夫圈同样可以混下去;

席书之外,杨一清王阳明湛若水罗钦顺这些名望或学术地位顶尖的官员,虽然认可嘉靖,但只能选择置身事外。

像霍韬、方献夫、张璁、桂萼、熊浃全是人到中年的七品小官,失败了也无所谓,大不了一辈在六、七品打转,一旦成功就是一飞冲天。

见杨植有豁然开朗之色,乔宇问道:“朝臣即将接二连三联署上疏,每次都有二百多名官员签字,你有什么打算?”

杨植抱怨道:“罗老师警告我,说气学门人不能打嘴炮,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功绩!还说什么心学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因为王阳明前辈事功卓着,所以江西、吴中、浙中士人对心学心悦诚服!

今后湛甘泉都会因为没有功绩而声名消陨!

所以罗老师再三叮嘱我以阳明前辈为榜样,光大气学,让罗老师的名声比肩王阳明的重担就落在我的肩上!

大司列没看到我天天钻门头沟么?没看到我连老丈人都赶去辽东么?你以为我不喜欢每天坐在柯亭喝茶聊天,躺着入阁吗?”

乔宇哑然失笑,对杨植深表同情,开始兴趣盎然地过问水稻、火炮、煤矿机械的事,并表示会继续支持杨植。要人手的话,乔宇可以让吏部查一下六、七品官员的档案。

进入三月份,北京的空气越来越紧张。朝臣拒绝廷议大辩论,但该做的事从来不会少。

按政争的套路,翰林院一群修撰编修联合一群科道言官上疏云“礼者所以正名定分”,陛下找借口说孝宗未尝亲子,那陛下的位置是从哪里来的?

嘉靖没有办法,只能将上疏官员罚俸三个月。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皇家的祭祀更多,嘉靖的每次祭祀,都面临身份定位的问题。

嘉靖派锦衣卫保卫,让张璁、桂萼二人进宫。垂询之后嘉靖不再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居然要在奉先殿的边上另外建一个家庙,供奉父亲兴献皇帝。

奉先殿俗称太庙,是供奉大明历代皇帝的家庙,嘉靖打了一个擦边球。

兴献皇帝根本没有当过皇帝,只是一个封号,何德何能与太祖太宗并列!

大臣们非常愤怒,就连乔宇都无法忍受。礼部尚书汪俊等人又上了议礼疏,劝嘉靖把供奉兴献皇帝的家庙建在安陆兴献王府,暗戳戳地说这才是百世不迁之庙,可得到袭封兴王的子孙后代世世奉享。

嘉靖看到奏疏差点气得吐血:兴王这个封号自我之后已经不可能再有,你们还是想让我过继给孝宗,再找一个宗亲过继给我父亲当儿子!

杨植这段时间想尽办法远离京城,督促从工部征来匠户在南郊草场试炮和改进煤矿机械。

此时另一名老丈人,太子少保苏松巡抚挂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的李充嗣完成了吴淞江清淤工程,因功转迁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终于实打实地当上了名正言顺的掌印尚书,人生达成大圆满。

三月初李婉儿抱着小名杨大姐的半岁女儿也来到了北京,郭侯爷又让了一个小院子,让李婉儿住郭雪的隔壁。

姐妹见过面后回到院子里,李婉儿怒道:“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北京房价虽高,但是你又不是买不起!

为何让我住郭雪的大伯家里,我这一辈子只能寄人篱下么!”

杨植斥道:“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你知道什么!老爷买房子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个时机问题,现在还没有到买房子的时候!”

买房子也要挑时机?莫不是老爷认为北京房价会下跌?

李婉儿只觉老爷高深莫测,又听杨植斥道:“你知道你为什么生女儿么?人家说主妇强势,往往就生女儿!”

李婉儿听到主妇二字,心里像抹了蜜一样,低声下气道:“老爷教训得是!妾身在南京时向戴老公学了琴,从今往后多弹琴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跟随李充嗣的护军、仆役老妈子等人前来北京的还有一名三十五岁的秀才,叫黄省曾,是苏州府吴县人,他手拿李充嗣的推荐信,畏畏缩缩地说:“李少保说杨翰林想找一名水稻,就举荐晚辈前来,这是我写的书,请前辈过目。”

大明的读书人兴趣非常广泛,而且大明有言论、结社、出版自由的政治正确,特别是在三吴、江西、浙江、福建这些地区,到处是印刷工坊,那里的读书人经常自己写小说、诗词、戏曲剧本、笔记小品和农业、工业、机械、音乐、甚至于铳炮火器等方面的着作,印刷出来到处送人,或摆在书局出售。

杨植肃然起敬,接过书仔细地看了起来,看后下结论道:“你这书很好!我一个翰林都不知道江南有三十多个水稻品种,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呀!”

黄省曾热泪盈眶,受宠若惊道:“杨侍讲言重了!晚辈萤火之光,如何能与翰林争辉!”

杨植把书交还黄省曾,指示说:“难得你对籼稻粳稻糯稻的品种、习性区分得这么清楚!北方的水稻都是粳稻,我现在征召你为专员,你好好在北直、晋陕搞出来水稻,把书写出来!科举的事不要管,我让你中举人、二甲进士,收你为弟子!”

黄省真膝盖一软,差点跪下,这就是翰林院侍讲的豪迈大气?果然是天仙!

又过了几天,在焦急的等待中,三月中,朝鲜使臣来到了北京。

朝鲜使臣经过辽东时,向辽东都司府屯田副都司兼北方水稻推广专员交付了一些朝鲜老稻农和稻种,把剩下的三名稻农和一些稻种移交给杨植。

杨植从工部、兵部调了一些兵丁和工匠,立刻申请去宣大,还说张家口外承德这个地方适合种水稻,现在立夏快到了,必须要尽快动身。

沉浸于大议礼的朝臣哪有心情过问杨植的事,他的报告立刻被两尚书批准,内阁马上发了诏令。

人员一配齐,杨植就像火燎屁股一样,急匆匆地赶往宣化府。

宣化总督臧凤愣住了:“杨侍讲,你怎么又来了?”

杨植笑呵呵地说:“没办法,时机到了!再晚就来不及了!”

臧凤看了看兵部、工部的介绍信和诏令,原来是要趁着立夏前试种水稻,不禁感动地说:“这天下哪有如杨侍讲一般的翰林!果然是气学门人追求唯物,与那些喜欢打嘴炮的人就是不一样,这个时间抓得正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