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予所否者(2 / 2)
翟銮是山东诸城人,顺天府锦衣卫户出身,二十八岁中进士,今年四十九岁。他身材高大挺拔,额头宽广,鼻直口方,目光炯炯,声音清晰洪亮。嘉靖于前年破格提拔张璁桂萼方献夫三人时,翟銮、杨慎、顾鼎臣、杨植、温仁和沾光也被破格提为侍讲侍读学士。但翟銮更进一步,凭年龄、长相和声音,又在去年被破格提拔为翰林学士,成为阁老的备胎。
官场如战场,运气很重要。翟銮在合适的年纪遇到合适的机会、合适的领导。
嘉靖在心中推敲一下几名翰林学士:罗钦顺与席书亲近,与王阳明、湛若水一样,是半公开的议礼派;而詹事府掌事吴一鹏与前礼部尚书毛澄同乡且同为反议礼派,不可大用;翟銮的翰林学士资历最浅,容易拿捏。
“好,席先生,我考虑一下。你好好休养,早日康复。”
次日,嘉靖召来内阁四相,垂询道:“席大宗伯因不能理事而求去,诸位先生可有举荐人选?”
费宏等阁老心里透亮:礼部尚书是要准备入阁的,有资格任礼部尚书且入阁的只有两人,罗钦顺与吴一鹏。
费宏首先答道:“罗钦顺与吴一鹏同为弘治六年进士,罗钦顺为探花,吴一鹏为庶吉士,罗的翰林资历早于吴;
但从年龄上看,吴一鹏年届六十六,大罗钦顺六岁,更老成持重。且吴一鹏为人刚正不阿,更适合为礼部尚书。”
石珤、贾咏道:“臣附议。”
嘉靖看看杨一清问道:“邃庵先生,你说呢?”
“臣以为罗钦顺更适合为礼部尚书。”
嘉靖眉毛一扬追问道:“邃庵先生,有何缘故?”
“罗钦顺名望更重尔。”
嘉靖不置可否,开始按新惯例与内阁交流起别的政务:“兵部尚书空缺,由谁担任好?”
九月底,朝廷人事变动如下:礼部尚书席书致仕,搬出尚书宅,罗钦顺接任礼部尚书。但嘉靖在京城另外给席书安排了一个更大的院子,拨了仆役侍奉,并让席书照常领取尚书的俸禄。
有御史举荐新建伯王阳明为兵部尚书,被吏部拒绝。于是兵部左侍郎王时中升为兵部尚书,翰林学士兼兵部右侍郎张璁升为兵部左侍郎。
次日小朝会散后,费宏当着重臣们的面对礼部尚书罗钦顺道:“整庵兄,在下曾举荐吴一鹏为礼部尚书,望大宗伯不要往心里去。”
众人眼光看向罗钦顺,却见罗钦顺拱手道:“在下才疏学浅,德行微薄,蒙杨阁老推举,圣上错爱,才忝居礼部尚书一职,实在愧赧。”
费宏又道:“整庵任过吏部尚书,所以在下不推举你屈就礼部,哪有官越做越小的,旁人少不得说闲话。”
两人互相谦虚地扯淡,边说边行。行至金水桥上见四下无人,罗钦顺感激道:“首辅助我入阁,在下铭记五内!”
费宏呵呵回道:“那嘉靖小儿辈自以为是。却不知道越是自作聪明,越容易被人牵着走!
整庵你太本分老实。老夫去国后,你若有什么为难的事,可与舍弟费寀或杨植商议,此二人腹中锦绣,不在老夫之下。”
果然为难的事来了。十月初,嘉靖下诏提高张寅案的审判级别,在十月九日进行九卿圆审。
九卿圆审由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为主审判官,科道陪审。
与席书交接后,罗钦顺的礼部尚书任命诏书正式下达,并抄报到天下各级官府。
罗钦顺搬入席书的旧宅,一连两天并没有碰到门庭若市访客纷至的情形,只有几个吉安府籍的翰林登门道贺。
怎么会这样?这不可能呀!老夫任吏部尚书时,门外天天排长队,那些人都到哪里去了?
罗钦顺左思右想憋了两天,把家门口值守的京营军兵叫来问道:“嗯,嗯,这个,是不是因为你们面相不善,气势汹汹,吓得客人不敢上门了?我是礼部尚书,你们要以礼待人!”
看大门的军兵叫起撞天屈来:“好教大宗伯得知,能上门的哪个不是贵人,我们哪敢对贵人喝三阻四!
小的只是听值守武定侯府的兄弟说,这两天,你那个弟子杨植的家门口倒是排满求见的人,人人称他为小宗伯。”
罗钦顺一口气差点没顺过来。踏马的明年老夫入阁,这不肖弟子岂不是成了小阁老!
“老师你别多心,弟子是要去两广办理夷务,他们来送别的!请老师不要胡思乱想。嘴长在别人身上,弟子有什么办法!”
杨植离开北京之前,依礼来罗钦顺府上道别。
“弟子平生最看不起趋炎附势、踩低捧高的人!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