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1 / 2)
自踏青小聚后,谢清风便将全部心思投入到明算科的奏折撰写中。每日退朝归家,他便闭门谢客,书房的烛火常常亮至深夜。案头堆满了从国子监典籍库寻来的前朝史料,从唐朝明算科的考试章程,到宋元时期的算学典籍注疏,每一页都被用朱笔圈点批注。
起初,奏折的框架只包含明算科的开设目的与初步选拔标准,但写着写着,谢清风总是觉得不够周全老是改,慢工出细活,他这一写就是两个多月,才慢慢地拟定了初步的选拔标准、考核科目以及及第者授官的品阶建议,力求既展现远见又具备可行的细节。
期间他反复修改了八次,小到一个措辞的斟酌,大到选拔流程的调整,终于写完了,谢清风拿着最后一版奏折,反复诵读了三遍,确认逻辑通顺、论据充分,才小心翼翼地将其折好,放进特制的锦袋中提交了三份上去。
礼部一份,萧云舒一份,内阁一份。
真是不容易啊!
这一日,大朝会,百官肃立。
待日常政务奏报完毕,内侍高唱“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尾音将落未落之际,谢清风深吸一口气,手持玉笏,稳步出列道:
“臣,谢清风,有本启奏。”
他略一停顿,感受到无数目光瞬间聚集在自己身上,其中不乏审视与疑惑。他抬起眼迎上御座上那双深邃平静的眼眸,继续道:“臣奏请陛下,俯察时局,效法古制,重开明算科以广纳天下精通算学之才,为国所用。”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不少官员面露诧异,交头接耳之声窃窃而起。算学?那不过是旁门末技,怎能与堂堂科举正途相提并论?
谢清风对周围的反应恍若未闻,他不慌不忙地将奏折高举过顶:“臣已草拟奏章,内陈明算科开设之必要性、前朝旧例、选拔考核之细则及其于强兵、富国、利民之裨益,恳请陛下御览。”
内侍上前接过奏折,恭敬地呈送至龙案。
萧云舒看着那本厚厚的奏折,但并未立刻翻开只是淡淡道:“谢爱卿所奏事关选材大计,朕会细看,诸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臣便迫不及待地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不可!科举取士乃为国选贤,重经史、明义理方是根本。算学末技岂可登大雅之堂,与圣人文章并列?若开此例,只怕人心浮躁,舍本逐末,动摇国本啊!”
紧接着,又有几人附和,所言大抵不离“重道轻器”、“恐坏学风”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