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重生成为末代皇帝 > 第165章 重臣抵京

第165章 重臣抵京(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计划联合几家船运公司,共同投资建造新型轮船,开辟更多通往内陆的航线,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他更是痛心疾首的分析到,如今民国凡是重要的航运水道,其背后的运输资本皆是由洋人所控制。

若能促成此事,便可逐步回航道的控制权。在航运这条经济命脉上,增强国人的话语权。

其中每年所产生的巨量运输利润,便可留在国内,又能为政府多缴纳些赋税。

郑孝胥聆听着,心中思索着这庞大的商业运作背后所需的资金调配、人员管理以及与各方势力的协调,这与内务府管理宫廷财务和物资供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规模和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郑晓旭心思活泛,不由联想到之前与醇亲王相关谈论中提及皇室投资实业,意为开源节流。

皇室着实不必局限于此,除了实业工厂投资外,像这种运输行业也是可以投资参股。

郑孝胥也不甘寂寞,分享了自己对实业工厂商业运营的一些见解。

他谈到江南传统的丝绸刺绣工坊,虽然在工艺上精湛绝伦,但生产效率低下,且样式陈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他提出可以借鉴西洋公司经理人的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工匠们创新设计,同时与民间丝绸商合作,拓宽销售渠道。

他的发言引起了众人的兴趣,有人频频点头,有人则提出疑问和建议,讨论氛围十分热烈。

在与其他实业家的交流中,郑孝胥对经商之道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他了解到,如今的商业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货物买卖,更需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

比如,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喜好,及时调整产品的种类和款式。

同时,合理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要精打细算,杜绝浪费。

此外,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网络也是成功的关键,通过与其他商人的合作与交流,可以获取更多的商业信息,共享资源,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郑孝胥在此次实业救国讨论会上,从中获得了诸多西洋经理人的联系方式,这些经理人掌握着各种机器货物的进出口。

他还注意到,这些民族实业家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与智慧。

一位经营煤矿的商人讲述了自己如何克服矿井塌方、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最终使煤矿重新恢复生产的过程。

他说,在困境中,不能轻易放弃,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创新点子,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机。

郑孝胥深受触动,想起皇室如今遇到的种种阻碍,不必再局限于往昔的尊严中,或许也应该像这些实业家一样,以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方式去应对。

在讨论会的间隙,郑孝胥还与几位实业家进行了单独的交流。

他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具体的商业技巧,比如如何进行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动态;

如何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既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又要结合市场竞争情况;如何进行品牌推广,利用报纸、广告等媒介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些天的经历让郑孝胥如获至宝。他深知,自己即将进入的内务府,虽然在名义上是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但实际上也涉及到诸多商业运作和经济管理的事务。

如今皇室虽然退位,但庞大的宫廷产业和资产仍需要妥善管理,而自己在沪上所学到的这些经商之道,无疑将成为他未来工作的宝贵财富。

郑孝胥下定决心,担任内务府官职后,要将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皇室的产业和资产保值增值,也为自己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车厢依旧在轨道上平稳前行,郑孝胥沉浸在回忆中,对即将到来的内务府任职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前方或许充满了挑战,但他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使命。

主仆三人吃饱喝足,郑孝胥继续谋划者该如何为清皇室效力?

郑孝胥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公文包内袋里那张名片,指腹传来的触感让他想起五月十日虹口日本领事馆那间樱花木会客室内。

井下三郎公使说话时对自己这位以满清遗老遗少自居的大清旧臣的试探与拉拢。

"郑先生可知,从前清国在同文馆教过的众多学生,如今有数十人已在敝国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现下皆在贵国,各方势力担任不小的官职。"井下三郎忽然压低声音的说道。

手指间夹着的金边名片烫得郑孝胥指尖发麻。窗外传来汽笛声,郑孝胥看见自己的倒影在茶杯中扭曲变形。

不知与日本公使的接触究竟是好是坏,对于清皇室而言。

对于日本公使透露的相关信息实在骇人听闻。在华的亲日势力已深入各地。

郑孝胥想起英国公使在礼查饭店的冷笑,英国人用威士忌酒杯敲击着《泰晤士报》的金融版:"民国政府继承了大清欠汇丰银行的钱,袁世凯又企图向英国大量借款,其利息可比庚子赔款涨得还快。"

而法国公使柏卜更是在徐汇公学的花园里与他打太极,谈论艺术时突然问起如今紫禁城的守卫人数——这些洋鬼子,每个笑容背后都藏着算盘,只有那个日本公使......

郑孝胥猛地合上眼,记忆里对井下三郎的声音愈发清晰:"我国天皇陛下对宣统帝深表同情。"

日本公使说这话时,郑孝胥能够明显感觉到日本人的图谋。

他忽然抓起那张被汗水浸湿的名片,指腹擦过"井下三郎"四个铅字。

日本公使说过的话突然在耳边回响:"若郑先生有意,敝国三井物产可协助运送......"后半句被故意咽了回去,但郑孝胥记得自己起身离开时瞥见整个日本公使馆人员看待自己的眼神。

以及在会客室中看见的那幅上海周边布防图,上面潦草地画着沿海港口的地图,某个仓库位置被朱笔圈了又圈。

车轮撞击铁轨的节奏突然变得急促,郑孝胥却露出释然的微笑。

南方革命党人要共和,洋人要利益,可这天下终究......他从公文包取出那份《字林西报》,剪报上"孙公抵沪"的标题被铅笔狠狠划破。

太阳光透过车窗涌进来,模糊了郑孝胥眼中的光芒——不管日本人藏着什么毒计,这大清的龙旗,总得有人接着扛下去。

与日本人合作也未尝不可。

郑孝胥将日本公使井下三郎的名片揣进心口,那里跳动的,是一颗比紫禁城金銮殿更不甘寂寞的心。

郑孝胥倚在包厢的窗边,阳光映照着他略显疲惫却难掩兴奋的面容。他深吸一口气,胸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此次回北京前,总算有了不少收获,可前路依旧迷雾重重。

“如今这天下,已是风云变幻。”郑孝胥轻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窗沿,思绪飘回到这些日子的经历。

在上海,他接触了各方势力,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革。

南方广泛接触革命思想,拥戴共和之声此起彼伏,仿佛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垮了大清曾经的根基。

那声声“民主共和”的呐喊,如同惊雷般在华夏大地回荡,让大清的统治快速坠落。

想到此处,郑孝胥的眉头微微皱起,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但很快,他的眼神又变得坚定起来。“不过,北方尚有可为。”他缓缓说道,仿佛在给自己打气。

北方诸多势力中,北洋派系盘根错节,势力庞大,虽不可轻易撼动,但仍有可周旋的余地。

而东北的张作霖,自担任官职以来,表现比较倾向保皇党,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拉拢的对象。

郑孝胥站起身来,在狭小的包厢内踱步。他的身影在光影下摇曳,思绪愈发清晰。

“若能借助张作霖的力量,再联络其他忠于皇室的势力,或许能为皇上和太后寻得一线生机。”

他在心中盘算着,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皇上、太后如今身处困境,我等身为臣子,定当竭尽全力,伺机帮助皇上复辟大清。”

他想起在上海与一些有识之士的讨论,大家对局势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人认为,以当前的形势,要想恢复大清的统治,困难重重。

然而,郑孝胥却坚信,只要有决心和策略,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革命党人虽势如破竹,但他们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矛盾重重。”郑孝胥分析道。

“我们这些忠于皇上的力量若能抓住反对派的弱点,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想到张勋,郑孝胥的嘴角微微上扬。

南京的张勋,还算忠于大清,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人带来一丝慰藉。

“张勋将军虽身处南方,却能坚守忠义,实乃难能可贵。”郑孝胥轻声赞叹道。

“若有朝一日,能将他与张作霖等北方势力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必能为皇上和太后解围。”

郑孝胥停下脚步,再次望向窗外。高升的朝阳,但他却仿佛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回北京后,我要尽快与醇亲王爷、皇上、皇太后商议对策,寻找合适的时机,与各方势力接触。”

在郑孝胥的心中,“哪怕前路荆棘密布,他也要为复辟大清的大业,拼尽全力。”

车厢内,郑孝胥的身显得格外坚毅。

他深知,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了皇上和太后,他义无反顾。

在这一刻,他仿佛忘记了自己的疲惫,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复辟大清,重振朝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