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重生成为末代皇帝 > 第168章 朝会

第168章 朝会(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们的朝服虽旧,却依然光鲜富贵,补子上的纹样清晰可辨,仿佛在固执地证明着什么。

再往后是以马佳绍英为首的内务府一干官员,平日里最会钻营的他们此刻也收敛了谄笑,一个个在朝堂上挺直了腰板。

好似表现的有多么忠于皇帝。

方才他们站得整整齐齐,官服虽旧却浆洗得笔挺,补子上的绣纹清晰可辨,仿佛在固执地证明着什么。

仔细一一分辨,如今这大殿之上,内务府所属官员竟占了大半之数。

紫禁城的权力是尽数被内务府所掌控,此时凌霄微微感到一阵发寒。

凌霄看着他们,眼前不由浮现出内务府近年来种种贪墨徇私的行径——库银亏空、珍宝流失、买官卖爵……这些蛀虫早已将皇室的根基啃噬得千疮百孔。

希望此次能够毕其功于一役。

最后还有着几许实在忠心皇室的遗老,有的已经老得连朝珠都数不清了,却仍执拗地穿着全套朝服,仿佛这样就能留住大清最后的气运。

其中一位老臣,却对今日朝会的种种变化浑然不觉,仍虔诚地叩首,膜拜自己的信仰。

他们确实忠心,可如今皇室积弊已深,外有民国政府窥伺,内有蛀虫,仅凭一腔孤忠,又能有何作为?

殿内静得能听见各色人等粗重的呼吸声。这些大清最后的忠臣,或真心或假意,在这空荡荡的养心殿里,构成了一个王朝最后的剪影。

隆裕太后缓缓扫视过这群身影,目光最终落在为首的溥伟和善耆身上,嘴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冷笑。

\"众卿家平身。\"

皇太后的声音不疾不徐,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那声音里没有往日的虚弱犹豫,反而带着一种冷静的、近乎冷峻的威严。

殿中跪伏的众臣微微一怔,随即恭敬地叩首应诺,起身站定。

他们抬眼时,正对上龙椅上那两道沉静的目光。

无人说话,可殿中的空气已然不同。

殿中立着的官员不过二三十人,略显稀稀落落,往日里金銮殿上官员摩肩接踵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

空荡荡的丹墀下,零落的朝服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王朝的凋零。

看着这样的景象,凌霄与隆裕太后心中不由泛起一阵苍凉的唏嘘。

往日金銮殿上,文武百官分列两侧,议政之声如潮,如今这养心殿却冷清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这样的朝会,这样的臣子,如何能撑起一个大清最后的尊严?

隆裕皇太后端坐在宝座之上,指尖轻轻搭在金漆扶手上,指节因紧张而用力微微发白。她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在寂静的殿中荡开回响:

\"今日朝会,劳动诸位爱卿了。\"

话音未落,殿中已响起一片惶恐的呼喊声:\"臣等惶恐!\"

隆裕太后微微抬眼,目光扫过殿中寥落的朝臣。

她嘴角噙着一丝勉强的笑意,却难掩眉宇间的落寞:\"索性……还有你等惦念着我们这对母子。\"

这句话如同一石入水,在殿中激起更深的涟漪。众臣面面相觑,纷纷将头低得更低。

\"臣等不敢!\"

\"皇太后言重!\"

\"臣等蒙受皇恩,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万一!\"

凌霄与隆裕太后静静地看着这群或忠或奸、或真心或假意的臣子,目光最终落在那几个跪在内务府总管大臣身后的官员身上。

隆裕太后收回目光,轻声道:\"你们都是皇上和哀家的贴心人儿,万事皆有尔等处理。\"

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却让殿中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官员们小心翼翼地,却不敢抬头,生怕对上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殿中重新陷入寂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大殿内所有的官员都知道今日不是一个好的开场,却也实在捉摸不透皇太后的意思。

这内务府贪污闹得沸沸扬扬,将皇室的脸面践踏一地。

实在不可能如此轻轻接过。

凌霄看着这一幕,指尖在袖中无声地收紧,这是自己第一次参与朝政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

注(根据相关资料,溥仪退位后,叩拜礼仪的变化过程)

一、过渡期(1912-1915年):传统礼仪的惯性延续与松动

在元旦、溥仪生日等节日及朝会,遗臣仍行“三跪九叩”礼,口称“皇上万岁”,但简化为单次呼号,不再执行“三呼万岁”。

但1913年元旦,民国政府派来的代表仅鞠躬致意。礼仪进一步简化为“一跪三叩”礼,口称“皇上万岁!”

二、调整期(1916-1917年):礼仪自主化与进一步简化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小朝廷礼仪受舆论压力加速变革。

小朝廷不再强制要求跪拜礼,明确允许官员自主选择跪拜或鞠躬。

例如1917年张勋复辟前,溥仪召见遗臣时,陈宝琛等老臣仍行跪拜,而部分新派官员仅鞠躬问候,溥仪未作干涉。

流程进一步简化:即使行跪拜礼,也多省略“三跪”步骤,仅保留“一跪一叩”或拱手作揖,奏事环节也不再要求官员全程跪地,站立发言逐渐被接受。

三、反复期(1917年张勋复辟):旧礼短暂回潮与迅速消亡

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小朝廷试图全面恢复清朝礼仪。

复辟期间,官员被要求行“三跪九叩”大礼,并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甚至恢复“鸣鞭”“排班”等旧制。

但因复辟仅维持12天,且遭全国反对,礼仪执行混乱,许多官员仓促间行礼失误,甚至忘记呼号。

复辟失败后,小朝廷威望扫地,民间对封建礼仪的反感加剧,此后跪拜礼更受冷落,鞠躬礼成为主流。

四、衰落期(1918-1924年):礼仪象征化与名存实亡

1918年后,小朝廷影响力持续萎缩,叩拜礼仪逐渐沦为遗臣的情感表达,失去实际政治意义。

形式虚化:重大典礼上,跪拜礼仅作为象征性仪式存在,且参与者多为顽固遗老;

日常召见中,官员普遍行鞠躬礼,甚至仅点头致意。例如溥仪接见胡适等新文化代表时,双方仅握手寒暄,无任何跪拜环节。

礼仪松弛:奏事时官员可站立或就座交谈,语言也更随意,不再使用严格的文言奏对,“皇上”“臣”等称呼虽保留,但语气已趋近日常对话。

五、终结期(1924年):礼仪随小朝廷覆灭而消亡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除《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逊清小朝廷彻底瓦解。

至此,叩拜礼仪失去载体,封建皇权礼仪的历史彻底终结,仅作为旧时代的文化符号留存于史料之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