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寻宅子(2 / 2)
修二忙接话说道,的确该是如此。还劳烦周老爷取出房契与地契,让我等过目核实。
郑孝胥在一旁也是点头默认。
周老爷从房间中取出一个蓝色布匹包裹的小木匣子,小心翼翼地展开,里面整齐码放着地契、房契共四张,每张纸上都盖着鲜红的官府大印,在夕阳下泛着沉甸甸的光泽。
\"郑老爷请看,\"周老爷将契书递到郑孝胥面前,\"这是同治十一年置业的原始地契,同治十二年又补了房契,所有过户记录都在上面。\"周老爷又指着其中一张,\"您瞧这印——是前清户部堂官亲笔盖的。\"
郑孝胥接过契书,指尖抚过朱砂印泥的痕迹,确认无误后递还给周老爷。
\"周老爷开个价吧。\"他淡淡道。
周老爷搓了搓手,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郑爷明鉴,这虽是二进宅院,可占地足有半亩,比那些小三进的还宽敞。您瞧这正房的梁柱——\"他指着厅堂上方的横梁,\"全是整料,没用一根拼接的。\"
“全是上好的松木。”
\"说个实价。\"郑孝胥不动声色。
\"给一千八百两银元九就成,原先我这宅子低了2200大洋是谈都不用谈。\"周老爷咬了咬牙,\"这价儿真不算高。若非家中生意周转不开......\"他故意顿了顿,\"就是连砖缝里的灰都是去年修缮时新和的。\"
“并且这宅院虽是二进,可占地颇广,还可加盖房间,比一些小的三进宅院也不妨多让。”
修二在旁帮腔:\"周老爷这价儿确实公道。上个月我在护国寺那边看过一处三进的,地段还不如这儿,要价两千两呢!\"
注:据资料,1912年北京西城区二进三进四合院价格:
二进院约:1000-2500大洋,典型规模15间房左右;
三进院:约2500-4000大洋,典型规模25-30间房。
实际价格受地段、房屋新旧、产权清晰度等因素浮动,且西城区作为内城核心,价格普遍高于外城。
郑孝胥负手踱步,目光在院中扫过。正房前的海棠树确是老树,枝干虬结;后墙的青砖严丝合缝;连茅房的砖缝都用白灰勾得齐整。他心中暗忖:价格虽略高,但胜在修缮完善,地段更是绝佳。
\"容我再考虑考虑。\"他最终说道,\"北京城宅院甚多,我想多看几家比较。\"
周老爷脸色微变,强笑道:\"那是自然。不过......\"他压低声音,\"郑老爷若诚心要,价钱好商量。\"
修二见状,赶紧打圆场:\"周老爷,您看不若让郑老爷在仔细想想,不如改日再议?\"
告辞时,周老爷一直送到胡同口,眼中期待之色溢于言表。待三人走远,他才搓着手对老仆道:\"等会儿向房牙子去打听打听,这位爷是什么来头。\"
出了宅院,阳光将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修二边走边道:\"那老虎庙胡同还有几处宅子还可以相看,其中还有前清贝勒爷的私邸,三进的,比这还宽敞。\"
郑孝胥望着天上的太阳,轻声道:\"不着急,慢慢的看看。\"
修二同郑孝胥主仆二人转过街角,米粮库胡同的宅院渐渐隐没在背景中。
周老爷站在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喃喃自语:\"一千八百大洋......不能再少了。\"
修二领着郑孝胥主仆二人,在米粮库胡同来回穿梭。春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土路上,将三人的影子拉得时长时短。
又进入一处是座二进宅院,正房檐角的砖雕虽有些磨损,但整体保存完好。修二推开门,院中一棵老枣树正抽着新芽:\"这院儿原也是前清五品官家的,两千一百大洋就能拿下。\"郑孝胥注意到窗纸虽旧却浆洗得平整,墙角也无杂草,显是有人时常打扫。
最后查看了稍大些的三进院,前院竟还留着个石砌的小鱼池。李老爷——这位宅院主人搓着手介绍:\"池子里原先养着金鱼,若郑老爷若不嫌弃,将这宅院购买后可自行布置。\"郑孝胥摸了摸池边石雕的莲花纹,指尖沾了些青苔,笑道:\"倒省了翻新功夫。\"
最令郑孝胥驻足的便是这座户部员外郎家的宅子。虽未修缮,但门楣上的木匾与对联依然清晰可辨。推开吱呀作响的院门,正房廊柱上的漆皮剥落处露出底下的朱砂色,像结痂的伤口。
修二压低声音:\"员外郎去年过世后,儿孙们抽大烟把家底都败光了,要价四千一百大洋——\"话音未落就被郑孝胥抬手打断。
\"砖缝里的草都长这么高了。\"郑孝胥用马鞭挑起墙角一丛野艾,\"修二,老虎庙胡同那边几处宅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