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乔迁聚会(2 / 2)
\"一切不都是内务府那群官员在做主吗?\"
陈宝琛突然站起身,眼中闪烁着忧虑的光芒,\"民国政府每月拨的这点经费,洽能够维持皇室的基本运转...。\"
\"但内务府的底细你我又不是不知。\"
\"陈师傅说得是,连那奉禄银子都要拖欠。\"袁励准接口道,\"我家中尚有几份薄产,还能贴补些家用。可有些同僚...\"他看了眼梁鼎芬,后者正默默地往茶壶里添水,修长的手指微微发颤。
书房里一时陷入沉默,只有茶壶里的沸水发出轻微的嘶鸣。
\"各位,\"梁鼎芬突然放下茶杯,声音有些发颤,\"袁世凯最近又向内务府施压,只是不知今日皇太后与袁世凯协商如何?\"
\"看醇亲王与内务府总管的表现,怕是得到了十五小朝会上差不多的结果。\"
\"其实我近日一直在想,与其任由内务府在这紫禁城里坐吃山空,不如...\"
\"不如什么?\"袁励准急切地问。
\"我们别再一味反对醇亲王与皇太后以皇室名义投资工商实业了,也能够大大缓解皇室的经费压力。\"
\"陈师傅此言差矣。\"朱益藩摇头道,\"如今这世道,如商股般发展商业有何用?依袁世凯之流,若挣下巨额银钱,皇室反而可能招来祸端。\"
\"罢了罢了。\"梁鼎芬最终叹了口气,\"我们还是先把眼前的日子过下去吧。咱们纵使上奏折反对,还不是石沉大海。\"
谈论间几位帝师却浑然不觉。
他们知道,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为末代帝师,他们的坚守或许微不足道,但却承载着一个没落王朝遗老遗少最后的尊严与希望。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自己在小朝廷供职的艰难与无奈。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就像一群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小船,努力地想要保持平衡,却总是被各种力量冲击得摇摇欲坠。
“诸位,如今这大清已经是风雨飘摇,咱们这些人虽然还在为朝廷效力,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
“咱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得为自己的未来打算打算。这世道变了,咱们也得跟着变啊。”
众人听了,都默默地点了点头。
他们知道,帝师的话虽然委婉,但却道出了他们心中的无奈与迷茫。
在这个末世之中,他们曾经的荣耀与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焦虑与不安。
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他们知道,自己必须在当下的困境中,努力寻找一条生存之路。
夕阳渐渐西下,余晖洒在院子里,给这略显凄凉的场景增添了一丝温暖。
朱益藩却压低声音:\"听说皇太后下令马佳大人裁撤敬事房在内的一众内务府机构。\"
\"如今经费紧张,本就难以周转,何必再贪慕这些虚荣排场。\"
\"也可对内务府诸多官员打压一二,何乐而不为?″
众人正激扬畅聊之时,宴席摆好,只待入席。
宴席先是十六碟精致冷盘,如蒸火腿色泽红润,咸香醇厚;酱鸭皮黑肉嫩,酱香浓郁;酥鲫鱼骨刺酥软,鱼肉鲜香;红虾色泽艳丽,鲜嫩弹牙。
搭配炝冬笋的脆嫩、拌韭菜的清爽、皮蛋的爽滑、蜜青梅的酸甜、山楂糕的软糯,以及杏仁、瓜子等干果的香脆,还有青菜、金橘等果蔬的清新,琳琅满目,令人食欲大增。
八大盘主菜尽显奢华,红煨鱼翅色泽红亮,鱼翅软糯入味,汤汁浓稠醇厚;黄焖鳜鱼鱼肉鲜嫩,酱香浓郁;冬菜肥鸭肉质酥烂,冬菜的清香融入鸭肉中,别具风味;酱汁肘子皮滑肉嫩,酱汁浓郁,入口即化。还有鱿鱼片的爽滑、糟鸡的酒香四溢、清炖羊肉的汤鲜味美、八宝果饭的香甜软糯,每一道菜都堪称经典。
八中碗菜品同样精致,红煨刺参软糯弹牙,汤汁浓郁醇厚;虎皮鸽蛋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干炒虾仁鲜嫩爽滑,香气扑鼻;红烧野鸭肉质紧实,味道醇厚。红煨鲍鱼、金钱鸡、溜荸荠饼、酿羊肚菌等菜品,也都各具特色,烹饪技艺精湛。
点心四盘则有炸春卷的酥脆、炸汤圆的香甜、大包子的松软、烧麦的咸香。
众人落座宴席摆开后,杨婆子端上的一道小吃就惹得众人称赞——一盆碧绿的芥末墩儿,配着刚出笼的蟹黄小笼包。
陆润庠拈起一个包子叹道:\"这包子的褶儿,倒比咱们翰林院的奏折还齐整。难得老夫就好这一口小吃。\"
众人哄笑中,郑孝胥却借着布菜的机会,将话题引向了内务府:\"诸位可知最近皇室清理资产,其中缘由因何而起?\"
酒过三巡,话题渐渐热络起来。
陈宝琛抿了口酒,忽然叹道:\"皇上近日临的《兰亭序》,可是越来越有神韵了。\"
\"说起内务府那些老狐狸......\"陆润庠突然压低声音,\"听说马佳绍英最近可没少同醇亲王密谋。\"
郑孝胥假装惊讶地放下筷子:\"哦?可是为着西洋医馆的事?\"众人交换了个眼神,袁励准叹道:\"那些个老太医,巴不得把祖宗的方子供起来......\"
\"与萨满喇嘛沆瀣一气,自是极力反对。\"
宴席进行到一半,酒酣耳热之际,梁鼎芬突然拍案而起:\"我提议,为郑兄新官上任干一杯!\"
众人举杯相碰,清脆的声响中,郑孝胥清楚地听到陆润庠小声嘀咕:\"这广储司的差事,可不好当啊......\"
\"今后当差可得小心,行事谨慎小心,总没有错。\"
\"对于内务府的一众官员可得注意,他们向来是铁板一块,互相之间利益勾连。\"
\"郑兄初任内务府官员(汉人),这可是百年来头一份儿,保不齐要和同伙来排挤你。\"
众人谨慎的提醒着郑孝胥。
戌时末,宾客们陆续告辞。郑孝胥站在垂花门下,看着最后一顶轿子消失在胡同尽头。
郑大递上账本,他随手翻了翻,忽然笑道:\"陈师傅那幅字,可要挂在书房最显眼处。其余贺礼皆登记收好。\"
这场看似寻常的乔迁宴,实则是紫禁城权力更迭的微缩剧场。
郑孝胥以一副文人雅士的做派,在推杯换盏间撬开了帝师集团与内务府守旧派的矛盾,将皇室资产清查、官员惩处、西洋医馆设立等核心机密尽数收入囊中。
而那幅临摹米芾的书法作品,此刻正静静地躺在书房案头,等待着明日与马佳绍英的\"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