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自省(2 / 2)
这一次的教训太过惨痛,唐禹也必须详细复盘、仔细反省。
犯错不可怕,只要是人都会犯错,都会疏忽大意,关键是要直面这些问题,不断去修正。
之前的路是对的,掌握广汉郡,有了根据地,逐渐生根发芽。
改变北方局势也是对的,一方面是规避了汉赵两国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汉中归晋,牵制了李寿,给广汉郡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同时也壮大了秋瞳。
似乎一切都是对的,但为什么会换来这个结果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低估了这个时代顶级谋略家的才华与远见。
按照唐禹的推算,以秦魏两国内部的复杂与矛盾,苻坚和冉闵一定会优先处理国内矛盾,把政权牢固下来,再作打算。
但北方的谋局,让自己太过出类拔萃,引起了巨擘级人物的恐慌,加上顶级谋略家的远见,让他们不得不孤注一掷先灭了自己。
同时,桓温和司马绍在这一场大局之中,确实处理得很完美。
他们借助大灾,通过粮草逼迫苏峻和祖约造反,强行让矛盾提前爆发,让谢秋瞳不得不尽早下场,因此遭到算计。
虽然我尽力为她换到了谯郡,但又因为她的病症和广汉郡的危急,不得不放弃谯郡。
冉闵、苻坚、王猛、司马绍、桓温,这几个人联手出动,在广汉郡、谯郡和建康都做到了精密的布局,把刘裕、谢安、戴渊、祖约、苏峻、钱凤、李寿全部都考虑了进去,最终达成了他们应该达到的目的。
如果不是尹容突然提醒,如果不是秋瞳过于敏锐,那自己再耽误个三五天,广汉郡就真没了。
那他们才是全面胜利。
好消息是,自己的确提前赶到了,保住了广汉郡,哪怕是收到巨大创伤的广汉郡。
坏消息是,司马绍掌握了北府军,吃掉了苏峻、祖约等一半势力,大大收归了军权,不再是当初那个事事忍气吞声的傀儡皇帝了。
同时,秋瞳也彻底败了,不再是影响晋国的军阀级人物了。
总结说来,从汉中归晋之后的一系列决策,唐禹和谢秋瞳基于自身的底子太薄,也基于过于低估对手,因此遭到了全面的压制,即使没有彻底输掉,但也完全败了。
败得彻底,保下来的东西,也依赖于侥幸。
这种错误,坚决不能再犯了,还是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同时更加穷凶极恶才行。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怎么去修正?
唐禹沉思了很久,最终确定了接下来的方向。
第一: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
谯郡不能花心思去保了,周、谢、桓、戴四家合力,不是自己聚集那点流民兵可以抵挡的,更何况那里除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杜实,再无领袖。
放弃谯郡!放弃晋国的所有基业!让秋瞳好好治病,也让杜实经历挫折,尽快成长起来。
第二:加快进度发展自身,雄厚的力量是谋略的根基,不能舍本逐末。
目前的广汉郡,经历过战争,几乎没剩下什么兵了,经过大雪灾,粮食也不够了。
因此,需要让世家出粮,让郡府组织百姓,尽快投入生产。
为了兵源,趁着到处都是流民无家可归,打量招揽青壮年流民,填满编制,扩充军队体量,尽快训练出来。
大战之后,这里剩下刀柄盔甲无数,恰好可以武装他们。
至于军粮,依旧找世家要。
不能对他们继续优柔了,必须让他们站队了。
第三:未来展望及大长远的谋略规划。
放弃谯郡、发展自身,同时要尽早拿下蜀地了,灭了成国,自己称帝,才能动用更多资源,创造更大的力量。
也该联合其他人,牵制一下冉闵和苻坚了,否则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候,一定会阻挠自己夺得蜀地。
所以,需要与燕国、代国、铁弗建立联系。
想到这里,唐禹站了起来,看到了血色的夕阳。
他深深吸了口气,喃喃道:“为了对付我和秋瞳,你们煞费苦心…”
“但错过了这次机会…你们…”
“压不住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