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造船(2 / 2)
现在终于是有了结果,如果船只没有问题,后续单进就可以挑选合适的人选,让他们出海去找寻新的天地。
这条路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不管什么事情,在最开始的时候,必然是历经千辛万苦,无数波折,才能取得成功。
没有什么能够一蹴而就的成果。
杜如晦犹豫了一下,便是小心问道:
“陛下担心不无道理,这艘大船能否达到陛下预期的效果,谁也无法预料,不知陛下是否要亲自前往江都造船厂查看?”
面对杜如晦的提议,单进犹豫了一下,他仿佛下定了决心,很快点了点头道:
“好,那就去看看吧,不过这件事情无需大张旗鼓,朕随便带几个人,快马加鞭赶往江都了解情况即可。”
单进可不是杨广,他成为华夏之主,这几年时间并未大动干戈,他与民休息,就是希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能够恢复元气。
先前的乱世让百姓遭受大难,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如今终于能够安定下来,也没那么容易。
未来单进会推动更多的改革,那些举措的出现,恐怕又会让不少人受到冲击。
所以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他当然是低调行事的好,没必要劳民伤财,一时的排场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他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执掌天下大权,说到底依靠的还是自己的实力。
如果他的实力不够强大,也不可能覆灭大隋,坐到皇位之上。他无需通过压榨百姓,来彰显自己的地位。
杜如晦和单进认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自然明白单进的性格,既然单进这样说了,他没有犹豫,立刻拱手道:
“微臣明白。”
这件事情就这样说定下来。
对于单进来说,他此去江都和微服私访也没什么差别,当然他最重要的目标,还是看大船的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
等一切确定下来,他才好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虽然单进现在还很年轻,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后续的准备。
但如果现在就将这个计划推行下去,或许能够早一些看到成果,那他也就放心了。
单进不想将这个问题留给后来人,趁着他现在还有余力,那就找些将之解决,也不是什么坏事。
免得发生什么变故,那就得不偿失了。
如今秦琼等大将都镇守一方,虽然华夏局势安稳,没有外族胆敢来犯,但该有的防备还是要有的。
否则被人趁虚而入,到时候再后悔,可就为时晚矣。
单进稍作思索,便是令人叫上了房玄龄,他准备将房玄龄、杜如晦一起带上。另外还有李世民等人,都和他一同前往。
如今的李世民,无疑也是华夏的臣子,当初他跟随李渊投降华夏,单进并没有因为他年纪小,就过分轻视。
他很清楚李世民绝非等闲之辈。
如果没有单进横插一脚,或许李世民会如历史中那般,帮助李渊横扫天下,建立一个盛世大唐。
只可惜,这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单进也会竭尽全力,建立一个更强盛,更辉煌的朝代,来取代之前的大唐。
这是单进的目标。
总之,这几年时间里,李世民很得单进的器重。虽然他如今官职不算很高,却无人胆敢轻视。
毕竟整个华夏,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像李世民一样,获得单进的青睐。
除此之外,也就是几个亲兵护卫了。
实际上,以单进的实力根本不需要什么护卫,以他现在的实力,根本无惧任何对手,也没人敢对他如何。
其实杜如晦本想让单进多带几个亲兵,反正有备无患,不是什么坏事。
虽然华夏局势稳定,却有不少人盯着单进,他们野心勃勃。他们以为除去单进,就能掌握天下大局。
他们能力不济,却也不得不防。
但单进态度如此坚决,杜如晦终究是没有开口。单进虽然没到刚愎自用的程度,却也是说一不二。
他做出的决定,一般人还真改变不了。
——
大兴城中李家。
当初李渊横扫西北,再臣服于单进,虽然他目的不太单纯,但功劳也是实打实的,单进并没有针对他,而是加以重赏。
单进并没有计较李渊忘恩负义之举,毕竟李渊这样做,是他自己吃亏,对单进来说又没什么影响。
他一样能够取得成功,执掌天下大权,可李家却再也无法成为从龙功臣,这就是其中的差距。
李渊后悔莫及,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这都是他自找的。
当初杨广下令,让李渊领兵南下,对抗义军。他就曾考虑此事,但他还是决定先帮着朝廷,以观后效。
可谁又能想到,单进如此强悍,竟然硬生生带领义军横扫天下,建立如今华夏。
不过现在的结果,对于李渊来说已经很好了,单进没有为难他,对他加官进爵,他在大兴城中的日子,过得颇为舒坦。
虽然没有太多实权,但这样的生活也算安心。
自登基以来,单进表现颇为宽厚,只要不是有人自寻死路,他也不会大动干戈。
李渊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的能力不是最强的,但他审时度势的本事还是有的。
天下已经尘埃落定,局势如此明朗,他又何须和单进对着干?
所以李渊已经坦然接受现在的一切,他并不奢求其他的东西,只是安心的在大兴城中颐养天年即可。
至于后面的事,交给几个儿子就行了。
现在李家出彩的,可不只是李世民一人,还有李建成也在给单进办事,在地方担任官员,处理一方政务。
虽然事实证明,李建成的整体素质,比不上李世民,但在处理政务这方面,他还是有些手段的,并非碌碌之辈。
所以李建成在地方上,也算薄有声名,政绩不俗。不出意外的话,日后李建成必将成为李家的话事人。
而此刻,李家父子正在一处房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