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793章 皇帝为啥砸钱养文人?就怕他们帮农民起义

第793章 皇帝为啥砸钱养文人?就怕他们帮农民起义(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有个叫张咏的文人,在蜀地教书,没考中科举,日子过得很清贫。他看到蜀地刚平定王小波起义,老百姓还有些不安,就写了一篇《蜀地安歌》,里面写着“大宋治蜀,百姓安乐,五谷丰登,无灾无难”,还编成小曲,教给学生们唱。学生们唱着小曲,传遍了整个蜀地,老百姓听了,心里的不安慢慢消失了,都觉得大宋确实好。

当地的官员把这事上报给朝廷,赵光义看了《蜀地安歌》,很满意,下旨召张咏入朝,任太子中允,还赏了他良田两百亩,黄金三十两。张咏到了汴京后,更加卖力地歌颂大宋,后来还成了大宋的名臣,治理地方很有一套。

可也有一些文人,觉得这样做不对,不想只给大宋唱赞歌,还想给朝廷提意见,指出朝廷的不足。有个叫王禹偁的文人(与前文王禹偁同名,为不同人),刚考中进士,觉得朝廷有些政策对老百姓不好,就写了一篇《论时政疏》,里面指出了朝廷的几个问题,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没有一句歌颂大宋的话。

这篇疏文送到赵光义手里,赵光义看了,脸色沉了下来。他把疏文扔给赵普:“你看看,这就是朕养的文人?朕给了他高待遇,给了他良田银子,他不写文章夸大宋,反而挑朝廷的毛病,这不是给老百姓添乱吗?”

赵普说:“陛下,王禹偁虽然没歌颂大宋,可他提的建议也有些道理,不如……”

“没什么不如的!”赵光义打断他,“朕养文人,是让他们给大宋唱赞歌,安定民心,不是让他们挑朝廷的毛病,给老百姓添乱!要是每个文人都像他这样,天天挑朝廷的毛病,老百姓就会觉得大宋不好,就会想着起义,那朕提高文人待遇,还有什么用?”

他当即下旨,把王禹偁贬到商州,任团练副使,还特意嘱咐当地的官员,盯着王禹偁,不让他再写挑朝廷毛病的文章,要是他能改过来,多写歌颂大宋的文章,再考虑把他调回汴京。

王禹偁接到圣旨后,心里很委屈,可也不敢违抗,只能带着家人,去商州任职。到了商州后,他看着身边的良田和朝廷给的俸禄,又想起被贬的经历,慢慢改了主意。他开始写文章歌颂大宋,写商州的百姓如何安居乐业,写朝廷的政策如何好,还把文章送到汴京。

赵光义看了他的文章,很满意,没过多久,就把他调回汴京,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赏了他不少银子。王禹偁从此再也不敢挑朝廷的毛病,只专心给大宋唱赞歌。

慢慢的,全国的文人都明白了——只要多写文章、多写诗词,歌颂大宋,就能得到高俸禄、良田和赏赐,就能当官;要是敢挑朝廷的毛病,就会被贬官,被打压。所以,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专心给大宋唱赞歌,不管是大宋的农业丰收,还是朝廷的祭祀活动,甚至是皇帝的日常起居,他们都能写成文章,夸得天花乱坠。

有一年,汴京下了一场大雨,粮食收成不好,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还饿肚子。可各地的文人,却纷纷写文章,说“大雨滋润万物,来年定是丰收年,陛下仁厚,已派人赈灾,百姓无不感恩”,没有一篇文章提到老百姓饿肚子的事。

赵光义看到这些文章,很高兴,觉得文人确实能安定民心,就又给各地的文人赏了不少银子和锦缎。当地的官员也跟着附和,说老百姓都很感恩大宋,没有一个人抱怨,赵光义听了,更加放心了。

到了宋真宗时期,文人的待遇和福利又提高了。宋真宗不仅给文人涨了俸禄,还设立了“崇文馆”,专门让文人在这里写文章、编书籍,歌颂大宋的繁荣昌盛。崇文馆里的文人,不用上班,不用处理政务,每天只需要写文章、编书籍,就能拿到高额的俸禄,还有各种赏赐。

有个叫杨亿的文人,在崇文馆里编《册府元龟》,这本书里收录的,全是歌颂历代帝王功绩的文章,尤其是大宋的帝王,更是被夸得神乎其神。宋真宗看了,很满意,赏了杨亿黄金五百两,锦缎两百匹,还封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参与朝政。

杨亿感激不尽,更加卖力地编书、写文章,歌颂大宋,后来还成了宋真宗身边的红人。

在宋朝皇帝的扶持下,文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他们有良田、有美宅、有高俸禄,家人不用交税服徭役,还能通过写文章歌颂大宋,得到更多的赏赐和官职。他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因为没饭吃、没官做,就跟着农民起义,帮着农民出谋划策。

就算偶尔有农民起义,也没有知识分子愿意跟着掺和。比如庆历年间,贝州有个叫王则的士兵,带着几百人起义,想推翻大宋,可起义军里,连一个能写檄文、懂谋略的知识分子都没有。起义军没什么章法,只会打砸抢烧,老百姓不仅不支持他们,还纷纷向官府举报他们的行踪。

没过多久,朝廷就派军队镇压了起义,王则也被抓了,押到汴京处死。

事后,宋仁宗赵祯对大臣们说:“你们看,没有知识分子帮着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就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朕给文人高待遇,让他们多给大宋唱赞歌,没做错吧?”

大臣们纷纷点头,说:“陛下英明,要是没有文人帮着安定民心,要是有知识分子帮着王则起义,贝州的起义就不会这么快被平定,说不定还会蔓延开来,威胁大宋的江山。”

宋仁宗笑着说:“所以,只要继续提高文人的待遇和福利,让他们一直给大宋唱赞歌,让老百姓觉得大宋好,觉得跟着大宋有好日子过,就不会有人想着起义,大宋的江山,就能千秋万代。”

后来,宋朝的历代皇帝,都遵守着这个规矩,不断提高文人的待遇和福利,鼓励文人多写文章、多写诗词,歌颂大宋。文人也越来越忠心于大宋,不管是地方上的小官,还是朝中的高官,都把歌颂大宋、安定民心当成自己的首要任务。

虽然宋朝也有过几次农民起义,比如方腊起义、宋江起义,但这些起义,都没有多少知识分子参与,起义军要么没什么章法,要么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最后都被朝廷镇压了,从来没有形成过像唐末黄巢起义那样的规模,也从来没有威胁到大宋的统治根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