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颁奖开始(1 / 2)
别看林枫每天乐呵呵地像是来度假,但是他心里是根本没多少底的。
他可是记得,上一世的科恩兄弟的这部《老无所依》在戛纳可是铩羽而归的,虽然影评人和媒体也给了一个非常高的分数,但在奖项方面却毫无斩获。
虽然林枫知道,电影的质量肯定是没问题,没有获奖的因素有很多,并不能代表着电影不成功,也不代表着重来一次还会是相同的结果。
但是这种先入为主的心理,一直让林枫担心不已,尤其是闭幕式的前一晚,他一直内心忐忑地等着组委会的“潜规则电话”。
好在林枫没有在雅各布等人面前丢脸,总算接到了戛纳组委会的电话。
林枫压制心中的情绪波动,一脸淡然地放下电话,对着雅各布等人云淡风轻地耸耸肩:“没错,就是它。”
众人也轻笑一声纷纷鼓掌。
雅各布倒是真没有什么情绪波动,淡淡笑道:“其实没有必要这么等电话,林的实力还有《老无所依》的质量,获奖根本不是问题。
现在最大的悬念只是获得哪一个奖项而已。”
雅各布的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只有林枫有些尴尬地笑笑,然后拍拍手:“好了,时间不早了,大家回去休息,我们明天闭幕式见。”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之前的评委会内部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锋。
当然,这场争锋并不是要不要给《老无所依》颁奖,而是金棕榈该给谁。
评委会将金棕榈框定在了三部电影上,分别是《老无所依》、《四月三周两天》和《原木之森》。
其实这点恰恰说明电影艺术的不可量化性。
这届戛纳的评委团,就是个多国部队,评选是“存异求同的妥协”过程。
而《老无所依》这种气质冷峻、结局意味深长的美国类型片,可能并非所有评委都欣赏。
戛纳电影节的艺术导向性很强,尤其青睐作者电影、社会现实题材或艺术创新性突出的作品。
类似于《四月三周两天》这种深刻的社会议题、极致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强大的情感冲击力,更符合戛纳传统上对严肃艺术电影的偏爱。
而且,别看欧洲与美国同属于西方世界,但大西洋两岸的电影节在美学评价上是存在差异的。
《老无所依》虽然品质极高,但其内核是对美国暴力文化、西部神话的解构和一种深沉的虚无感,其风格化的暴力呈现和冷峻的审视姿态,可能与当时戛纳评委的集体口味存在距离。
只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电影的这种不可量化性,只要是质量品质极高的作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拍摄风格的加持下,可能就会出现不同的结局。
这也是为什么前世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颗粒无收,但到了林枫这里,却明确告知得奖的根本原因。
2007年5月27日,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迎来了闭幕仪式,也就是最后,最受人关注的颁奖环节。
按照惯例,在主竞赛单元中,第一个颁发的奖项自然就是金摄影机奖。
其实这个奖项相当于导演新人奖,是专门颁发给导演的处女作,旨在表彰和鼓励电影新人。
只不过戛纳的金摄影机奖还有另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它的评选范围不局限于某一个单元,而是横跨整个电影节的官方评选。
这意味着,一部在“影评人周”或“导演双周”展映的处女作,可以与主竞赛单元的处女作同台竞技,并最终击败它们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