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 第669章 火不该呛人,话也不该蒙人

第669章 火不该呛人,话也不该蒙人(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指尖在薄绢上缓缓移动,那些标注如同跳动的火焰,映照在他坚毅的脸庞上。

“暖炉需求是引线,中毒旧案是炸药,”他声音低沉,却带着一股令人心悸的力量,“我们要让那些权贵知道,没了北岭的炭,他们的冬天有多难熬!”

柱子紧握双拳,粗糙的嗓门瓮声瓮气:“皓哥,俺们啥时候动手?俺早就看那些狗娘养的不顺眼了!”

李芊芊的眉头微蹙,她纤细的手指在羊毫笔上轻点,柔声道:“单靠蛮力不行,得师出有名。三十六洞天的道士,走街串巷,最能蛊惑…呃,是教化人心。”她在地图边缘添上一行娟秀的小字,墨香四溢,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

赵铁匠始终沉默,直到此刻才抬起头,他那双饱经风霜的手,缓缓摩挲着腰间的铁锤,发出低沉的摩擦声:“锤子,随时准备好。”

陈皓满意地点点头,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记住,我们要烧的,不仅仅是炭,更是人心中的那团火!”

窗外,一轮冷月高悬,清冷的光辉洒在远处山梁上。

几个黑影正悄无声息地收起侦哨用的铜镜,那铜镜上还残留着一丝水汽,那是东厂眼线额头上的冷汗。

他们已经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北岭,不再是他们可以随意窥视的地方。

“头儿,接下来怎么办?”其中一个黑影低声问道。

领头之人啐了一口唾沫,压低声音道:“咱们也得为自己留条后路,把今天看到的,一五一十地报上去…记得,少说多看。”他抬头望了一眼天上的冷月,心中没来由的一阵发慌。

王老板站在南陵渡口的船头,望着那群如狼似虎扑上来的税吏,心里直犯嘀咕。

这第二批“白炭”可是北岭乡亲们的心血,要是被这群蛀虫给吞了,他可没脸回去见陈皓。

“哟,这不是王老板吗?又来送炭了?”为首的税吏三角眼一挑,语气阴阳怪气,“最近手头紧,弟兄们也想烧点好炭暖暖身子,王老板不会这么小气吧?”

王老板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堆起笑脸:“哪里哪里,各位爷辛苦了。只是这批炭,已经被人预定了,实在是不敢擅自做主。”

“预定了?谁预定的?我怎么不知道?”税吏冷笑一声,大手一挥,“给我查,仔细查!看看这批炭有没有偷税漏税,有没有夹带违禁品!”

几个税吏立刻冲了上去,对着货船就是一阵乱翻。

王老板急得直冒汗,这要是真让他们查出点什么来,那可就麻烦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阵悠扬的钟磬声由远及近。

只见一群身披灰袍的道士,手持拂尘,缓缓地围拢了过来。

为首之人,正是玄尘子道长。

玄尘子面容冷峻,目光如炬,他走到税吏面前,取出一道符箓状的文书,淡淡地说道:“此炭乃‘净心供品’,用于冬月炼心大典,阻者折寿。”

税吏原本还想耍横,但看到那道符箓,顿时脸色大变。

南陵一带素来重道教,而且近年确实有“焚劣炭致癫狂”的传闻,他可不敢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王老板见状,立刻会意,从船舱里摸出十包精心制作的“驱疫香”,笑眯眯地递给玄尘子:“诸位道长辛苦,这点小礼,助你们清净坛场。”

玄尘子微微颔首,接过香包,转手递给身后的弟子。

那弟子心领神会,将香包分发给税吏。

税吏们闻着那沁人心脾的香气,再也不敢多言,纷纷退到一旁。

王老板连忙招呼船工,趁机起锚,货船缓缓驶离渡口。

当夜,货船在星光的指引下,悄无声息地驶向远方。

而在船舱的底部,一个个暗格里,塞满了印制精良的《火帖》——一页薄纸,正面绘着“三通窑图”的简式图样,背面则书写着八个大字:“燃真火,见本心。”

与此同时,京城。

沈瞎子新开的茶楼分号“醒炉居”,生意异常火爆。

他每日在评书开场前,都会命伙计提一盏无烟灯入场。

那灯光清亮柔和,却一点也不熏眼睛。

听众们好奇地追问这灯的来历,沈瞎子便会捋着胡须,叹息一声:“北岭人说了,火不该呛人,话也不该蒙人。”

紧接着,他便会推出新篇《火帖记》:讲一位书生赴考途中,因宿店用了劣炭导致昏睡,错过了科举考试。

醒来后,书生痛定思痛,投身山中学匠,立志要造出一种既能取暖又能照明的好炭。

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书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一种名为“照魂灯”的新型炭火。

故事讲到最后,沈瞎子会轻描淡写地补充一句:“如今这灯,正顺着漕河往北走。”

数日后,顺天府衙门突然发现,城南的三处私印坊被人纵火焚毁。

现场一片狼藉,只残留着半页未烧尽的《火帖》。

东厂,刘九爷的府邸。

“废物!都是废物!”刘九爷暴跳如雷,将手中的茶杯狠狠地摔在地上,“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养你们有什么用!”

刘九爷怒吼道:“立刻,给我全城搜捕那些散播邪说之徒!我要让他们知道,得罪东厂的下场!”

他调集了三十名精锐番子,化装成脚夫、乞丐、卖油郎等各种身份,潜伏在南北要道上,布下天罗地网。

然而,刘九爷万万没有想到,沈瞎子早就得到了风声。

他命人在各驿站张贴告示:“东厂买炭,十金一筐——专收黑烟浓者,用于迷魂审案。”

真假难辨之下,京城的百姓们争先恐后地将家中积攒的劣质炭火挑出来,卖给东厂。

一时间,整个京城掀起了一场自发的“清炭运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