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辨炭明心(2 / 2)
那白炭小炉造型古朴,炉身雕刻着简单的纹路,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雅致。
炉内燃烧的,是来自北岭的白炭,火焰纯净,无烟无味,散发着淡淡的暖意,驱散了京城冬日的寒意。
客人但凡坐定,便有盲眼说书人抚琴开讲。
那说书人身着青衫,面容清癯,一双紧闭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
他手中的琴,是一把老旧的桐木琴,琴弦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然而,当他拨动琴弦的那一刻,整个醒炉居都仿佛安静了下来。
琴声悠扬,如高山流水,如清风明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个奇妙的故事之中。
盲眼说书人所讲的,并非是那些老生常谈的英雄传奇,而是新编的曲目:《无烟灶》、《星火赋》、《火帖记》……
《无烟灶》讲述的是一位老匠人,为了让家人不再受劣质炭火的熏呛,苦心钻研,最终发明了一种无烟灶的故事。
《星火赋》则赞颂了那些敢于挑战黑暗、为人们带来光明的人。
《火帖记》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讲述了一位书生,因为用了劣质炭火而耽误了科举考试,后来幡然醒悟,立志要为天下人寻找真正的好炭的故事。
听众中有衣衫褴褛的闲汉,也有身穿绸缎的官吏家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身份,却都被盲眼说书人的故事深深吸引。
第三日,一名身穿蓝色儒衫的文士,听完《火帖记》后,突然起身,面色激动地高声问道:“敢问这位先生,此炭何处可购?”
他的声音在醒炉居内回荡,打破了原本的宁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他的身上。
伙计不慌不忙地走上前,递上一张火红色的请柬,语气平静地说道:“每月初七,崇文门外,集炭会。”
那请柬用的是上好的宣纸,纸上用朱砂写着“集炭会”三个字,字体飘逸洒脱,极具风骨。
蓝衫文士接过请柬,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放入怀中,然后朝着盲眼说书人深深一揖,转身离开了醒炉居。
当天晚上,一份加急的东厂密报,被送到了刘九爷的案前。
密报上写着寥寥数语:“醒炉居幕后,疑与北岭逆党相通。”
刘九爷看完密报,脸色阴沉得可怕,他将密报狠狠地摔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周文远正襟危坐在府衙的书房中,眉头紧锁。
桌案上,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静静地躺着,信封上甚至连收信人的姓名都没有填写,显得格外突兀。
他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缓缓地拆开了信封。
信封里,夹着一片干枯的梦回草叶,那草叶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翠绿,变得枯黄而脆弱。
而在那片干枯的草叶背面,则用娟秀的字迹写着一行字:“大人若愿见真火,请赴南陵渡口观舟。”
周文远拿着那片干枯的草叶,反反复复地看着,心中充满了疑惑。
他不知道这封信是谁寄来的,也不知道信中的“真火”究竟指的是什么。
他是一名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向来信奉中庸之道,对于那些江湖上的事情,一向是敬而远之。
然而,信中的那句“真火”,却像是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他的心中,让他无法平静。
犹豫了两日,周文远最终还是决定乔装前往南陵渡口一探究竟。
他换上了一身粗布衣衫,戴上了一顶遮阳的斗笠,把自己伪装成了一个普通的行脚商人。
南陵渡口,依旧是繁忙而喧嚣。
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汽笛声声,响彻云霄。
码头上,搬运工们挥汗如雨,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
周文远站在码头边,四处张望着,寻找着信中所说的“舟”。
突然,他的目光被一艘正在卸载货物的货船所吸引。
那艘船的船身上,印着一个醒目的“北”字,显然是来自北方的货船。
而船上所卸载的货物,正是北岭的白炭。
周文远看到,岸边聚集了数十名书生模样的人,他们一个个手持纸笔,正在认真地抄录着什么。
他好奇地走上前去,想要看个究竟。
“这位兄台,请问你们在抄录什么?”周文远向一位正在奋笔疾书的青年书生问道。
那青年书生抬起头,看到周文远一身商人的打扮,脸上露出一丝警惕。
“我们是江南书院联合会的学生,今岁冬课便是‘辨炭明心’。”青年书生朗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