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 第685章 时机到了

第685章 时机到了(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临行前,他从怀中掏出一小包用油纸包裹的炭块,递给那名差役,笑着说道:“官爷,您们夜里值勤辛苦,烧这个,眼不酸。”

差役接过炭块,放在鼻尖闻了闻,顿时感到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好炭!”他不由赞叹道。

陈皓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什么,赶着骡车,继续向京城方向驶去。

他知道,这小小的“拂尘炭”,或许能让这些终日奔波的差役,稍稍感受到一丝温暖,也能让他们在面对百姓时,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京城,暗流涌动。

苏婉儿身处深宫,却心系百姓疾苦。

她知道,要改变这一切,单靠匹夫之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宫中的力量,才能有所作为。

她借着“节俭更衣”的名义,向尚功局提议,采买一批“北地粗布冬衣”,以供宫中婢女御寒。

这在崇尚奢靡的后宫之中,显得格外另类,却也因此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批粗布冬衣的内衬夹层里,竟然藏有微型的火碑拓片。

苏婉儿将这些拓片分发给各宫的婢女,让她们在闲暇时偷偷学习,将“用火五约”铭记于心。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苏婉儿还指导绣坊的女子,以“吉祥纹样”为名,将《用火约》的第一条——“炭不出黑烟”绣成飞鸟衔枝的图案,挂于嫔妃寝殿的屏风之上。

这些飞鸟衔枝图,看似普通的装饰品,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它们时刻提醒着宫中的嫔妃,要关注百姓的疾苦,要抵制劣质炭火的危害。

一日,皇帝路过一处偏殿,见殿内灯火清明,没有丝毫黑烟,便好奇地问起缘由。

一旁的宫人连忙回答道:“回禀陛下,近来熏香减了,布也换了,说是……利于安神。”

皇帝闻言,默然点了点头,心中却泛起一丝涟漪。

他似乎感受到,这宫中,正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而在遥远的北岭,李芊芊正坐镇皓记酒馆,遥控着整个局势。

她知道,要与权贵抗衡,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她命王老板以“万记酒坊断供”为由,联合七家中小酒肆,成立了“清源酒联”,公开声明“凡用拂尘炭蒸馏者,方可称真酿”。

这一举动,迅速在京城引起了轰动。

那些原本对“拂尘炭”不屑一顾的酒楼,纷纷开始跟风,“清源认证”成了招牌,吸引了无数顾客。

李芊芊更设计了一套暗码账法,每售出一坛“清源酒”,便在账册的角落画一朵小花。

这些小花,看似随意,却蕴含着巨大的秘密。

三个月后,李芊芊将所有的账册汇总,竟然绘成了一幅完整的《三通窑结构图》。

她将这幅图秘密送往京城,交到陈皓手中。

这幅图,详细地记录了三通窑的结构,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陈皓可以将它伪装成“风水堪舆图”,流入工部某郎中的案头,从而引起朝廷对三通窑的重视,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

陈皓抵达京城后,并没有贸然行动。

他深知,京城是权力的中心,也是各种势力交织的场所,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他选择入住一家专门接待地方贡使的小客栈,这里鱼龙混杂,消息灵通,便于他了解京城的动向。

他每日清晨出门,看似闲逛市井,实则暗中观察各衙门前告示栏的变动。

他要时刻掌握朝廷的政策动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七日,陈皓在礼部衙门前,发现了一张新张贴的告示——《禁谣令》。

告示上严厉禁止“妄议宫中用炭改制”,违者将严惩不贷。

陈皓知道,这是朝廷开始压制舆论的信号。

他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当晚,陈皓命小李子扮作乞儿,在宣武门外撒播了数百张“皇榜仿件”。

这些“皇榜仿件”,与真正的皇榜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标题却赫然写着《天子求醒诏》。

诏书中,皇帝“痛心疾首”地表示,自己对宫中用炭一事并不知情,现在“朕欲广采民间清火之法,凡献良策者,赏银五十两”。

百姓们争相传阅,信以为真,纷纷议论此事。

巡城司的差役们疲于奔命地收缴这些“皇榜仿件”,却反而助长了流言的扩散。

一时间,整个京城都沸腾了。

人们都在谈论着“天子求醒诏”,都在猜测着宫中用炭改制的真相。

客栈的房间里,陈皓站在窗前,望着窗外喧闹的街道,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搅动了京城的这潭死水。

就在这时,小李子急匆匆地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道:“掌柜的,都办妥了!现在整个京城都在传,说是皇上要广征清火之法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