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要留下的,不仅仅是声音(1 / 2)
许嵩?
生活采样?
这些城里的孩子,竟然早就把这些“土味”十足的声音,当成了流行音乐的常态?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和秦峰一直以来默默守护的东西,似乎早已在不经意间,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之中。
她连忙拿出手机,录下了孩子们用锅盖、水桶、甚至脸盆敲击出的即兴节奏,然后将这段音频发给了远在北京的姚小波。
“你们藏的东西,早就长在别人耳朵里了。”她在附言中写道。
另一边,京郊的某个社区活动中心。
退休老干部打扮的老爷子,正精神矍铄地带领着一群老头老太太唱着革命老歌。
“同志们,咱们唱《东方红》,预备,起!”老爷子中气十足地喊道。
但唱了几句,老爷子就停了下来,眉头紧锁。
“不行,不行!这电子节拍器不行!没有灵魂!要用竹板打拍!”老爷子坚决地说道。
工作人员无奈地解释道:“大爷,这竹板声音太大了,影响别人。”
“影响什么影响?革命歌曲就要有革命的气势!这节奏不在机器里,在手上!”老爷子毫不退让。
最终,工作人员只能妥协,让老爷子用竹板打牌。
老爷子的孙子偷偷地将爷爷敲竹板的声音录了下来,做成了一个混音版,上传到了B站,标题就叫《82岁说唱歌手的律动》。
没想到,这个略显恶搞的视频,竟然意外爆火,引来了无数年轻人的围观和点赞。
老爷子得知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节奏不在机器里,在手上。”
北京,麦窝社区的办公室里。
姚小波坐在电脑前,神情复杂地盯着屏幕。
他即将执行一个重要的操作——关闭“火种年轮”服务器。
在关闭之前,他决定做最后一次全盘扫描,看看是否还有什么遗漏。
扫描结果让他有些惊讶。
系统自动标记出了三个高活跃节点:安徽某医学院的心理实验室、甘肃民乐县电信局的内网、北京德云社的后台电脑。
这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地点,竟然都与“火种年轮”项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本想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秦峰,但当他的手指悬在发送键上时,却又犹豫了。
他突然意识到,也许,当监控本身成了一种干扰,真正的自由,才刚刚开始。
他深吸一口气,最终,按下了删除键。
电脑屏幕上,数据流飞速滚动,最终归于一片虚无。
他关掉电脑,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灯火辉煌的城市。
“也许,这样才是最好的……”他喃喃自语道。
与此同时,秦峰正坐在黄河边的一家简陋的茶馆里。
茶馆里人声鼎沸,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一个穿着粗布褂子的说书人,正站在一张破旧的桌子前,手持快板,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秦琼卖马》的故事。
“……话说这秦二哥,那真是英雄落难,虎落平阳啊!他……”秦峰端着粗瓷大碗,就着呛人的旱烟,听得津津有味。
那说书先生一张嘴,仿佛就把人拉回了隋唐乱世,秦琼的英雄气短,生活的窘迫,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啪!”惊堂木一响,说书先生顿了顿,端起茶碗润了润嗓子,准备进入下一段。
这时,一阵寒风裹挟着黄河的泥腥味,呼啸着穿过茶馆破败的窗棂,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这声音略微有些刺耳,盖过了说书声。
秦峰却如同触电一般,猛地闭上了眼睛。
那风声的节奏,忽高忽低,时而尖锐,时而低沉,竟与“静音亭”第一天启动时的环境音完全一致!
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根”!
这,才是真正的民间!
他没睁眼,也没拿出随身携带的录音设备。
他知道,一旦记录,就变味了。
他只是轻轻用手指在粗糙的桌面边缘敲了一下——三短一长。
柜台后面,正拨拉着算盘的茶馆老板耳朵动了动,抬头看了一眼吱呀作响的破窗户,又瞅了瞅挂在门边,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风铃,骂了一声:“这贼老天!”
他放下算盘,走到门口,顺手把那串锈迹斑斑的风铃往里挪了挪,又用一根小木棍顶住了摇摇欲坠的窗户。
风再次吹来,呜咽声变成了叮叮当当的脆响,和着说书先生的快板声,别有一番风味。
秦峰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有些东西,正在以他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