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扫地是‘投稿’(1 / 2)
默片的标题是:《谁在替机器守夜》。
第二天,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赵卫国,县文化馆的副馆长,一个平时只知道喝茶看报、官僚主义十足的家伙,也看到了这段投影。
他站在电影院外,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看着墙上那群默默敲击铁架的老人,彻夜未眠。
第二天,赵卫国顶着两个黑眼圈,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他打开电脑,调出了静音亭的所有申报材料,一份份地仔细阅读着。
突然,他拿起一份“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表”,毫不犹豫地撕成了碎片。
“狗屁的代表性传承人!真正的传承,在老百姓的心里!”他怒骂道。
他重新起草了一份文件,标题是:《关于以集体记忆模式开展非遗空间传承试点的建议书》。
在这份建议书中,赵卫国大胆地提出了“以空间替代个人”、“以声景替代名录”的全新非遗保护模式。
秘书小心翼翼地走进办公室,看到赵卫国正在奋笔疾书,忍不住劝道:“赵馆长,您这是……不合规矩啊!”
赵卫国头也不抬,说道:“规矩是死的,可夜里那声音,是活的!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传统,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他把这份建议书上报到了省厅,结果可想而知,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但赵卫国并没有放弃。
他每个月都会向省厅寄一盘现场录音,录音的内容,就是静音亭里传出的各种声音:戏曲声、风声、雨声、鸟鸣声,以及那些老人敲击铁架的声音。
每盘磁带的封面上,他只写一句话:“请听,别看。”
老吴回到家,爬上阁楼,从一个积满灰尘的角落里,翻出一台老旧的磁带记录仪。
那是六十年代苏联生产的“东方红”牌磁带记录仪,是当年县广播站淘汰下来的备用机。
这台机器虽然老旧,但性能依然可靠,是那个年代的“硬通货”。
老吴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对这台机器进行了彻底的检修和改造。
他将其改装成一个独立的录音单元,接入静音亭的供电线路,实现了“无网络本地循环录制”。
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包括陈伯。
他知道,有些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每隔七天,他都会偷偷地跑到静音亭,更换录音机里的磁带,然后把旧磁带藏进自家灶台的灰烬里。
他相信,总有一天,这些被灰烬掩埋的身影,会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
某天晚上,陈伯来老吴家借火点烟。
他走进厨房,看到老吴正在灶台边忙碌着。
灶台的灰烬里,露出了半截磁带的标签,上面写着:“乙一·初燃·第七回”。
陈伯瞥了一眼那标签,眼神闪烁了一下,但他什么也没问,只是默默地掏出烟盒,压住了那角纸……
就在此时,北京,姚小波百无聊赖地坐在电脑前,他已经在这破地方呆了快一年了,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工作,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浑身都长毛了。
突然,他收到一个没有寄件人信息的包裹,牛皮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谁这么无聊?”姚小波嘀咕着,拿起裁纸刀,划开了包裹……
里面静静地躺着一盘老旧的磁带。
姚小波对着那个神秘包裹翻了个白眼,心想谁还玩这种“午夜凶铃”的把戏?
但当他看到牛皮纸上那歪歪扭扭的字迹时,瞬间虎躯一震:“你说过,有些声音不该联网。”
这笔迹,他认得!是那个沉默寡言,手艺却骚到爆的老吴!
他颤抖着双手,从抽屉深处摸出秦峰当年留下来的那台老掉牙的录音机。
这玩意儿当年可是麦窝社区的镇宅之宝,见证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插上磁带,按下播放键……奇了怪了,录音机竟然在没插电源的情况下,自己嗡嗡地转了起来!
这诡异的启动方式,简直比见了鬼还恐怖。
磁带里传出的不是什么靡靡之音,而是一段低沉、压抑的敲击声:三短一长,停顿,再三短一长……
姚小波的脑海中瞬间闪回当年的画面:秦峰用钥匙一下一下敲击着桌面,定下了麦窝社区的启动信号!
这声音,他这辈子都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