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难道,这是一种巧合?(2 / 2)
这张纸里,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他眯起眼睛,对着阳光仔细地看。
看了很久,他终于发现,在白纸上,用蜡笔写着一些细小的点和线。
是摩斯密码!
老吴的心跳开始加速。他颤抖着手,拿出纸笔,开始翻译这些密码。
“让……它……自……己……选……播……”
老吴念着翻译出来的文字,愣住了。
让它自己选播?什么意思?
他放下纸笔,走到那台老旧的录音机前。
这台录音机,是他年轻时在县广播站用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他抚摸着录音机冰冷的外壳,仿佛在抚摸着一位老朋友。
突然,他明白了。
赵卫国是想让他把选择权交给机器,让机器自己来决定播放什么内容。
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机器只能按照程序来运行,怎么可能自己选择播放内容呢?
老吴摇了摇头,觉得赵卫国的想法有些荒谬。
但是,他心里却隐隐约约地觉得,赵卫国的话里,隐藏着某种更深层的含义。
他走到桌前,拿起一把小刀,轻轻地刮着录音机磁带仓里的标签纸。
这些标签纸,都是他以前贴上去的,上面写着磁带里录制的内容。
他把所有的标签纸都刮了下来,然后拿出一些新的涂蜡纸条,用笔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字。
“你哼的我也记得”
“那天雨打得真响”
“老周没说完的那句”
这些字迹歪歪扭扭,无法被扫描归档,却成了机器循环播放时唯一能“读懂”的语言。
他把这些涂蜡纸条贴在磁带上,然后把磁带放进录音机里。
他没有拆机器,也没有改程序。
他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改变,让机器在播放的时候,能够“读懂”这些字迹。
他相信,机器会选择播放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周晓芸回到省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阅全省非遗数字化工程进度表。
她想看看静音亭的音频资料,看看那些声音,最终被归入了哪个类别。
结果让她有些失望。
静音亭的音频资料,因为“内容不可分类”,被系统自动归入了“环境噪声废弃库”。
也就是说,在那些冷冰冰的数据面前,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声音,被当成了无用的噪音。
周晓芸感到有些不甘心。
她犹豫了片刻,还是决定做一些事情。
她私自导出了那段“三短一长”的风声片段,然后插入了一场关于“城市声景治理”的汇报PPT结尾。
在汇报会上,当PPT播放到最后时,那段“三短一长”的风声,突兀地响了起来。
会议室里的人都有些诧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更巧的是,会议室的空调出风口,恰好吹动了窗帘,发出节奏一致的抖动声。
风声和窗帘的抖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鸣。
没有人察觉到异常,以为这只是一个巧合。
只有周晓芸,在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停顿了一秒。
那一秒,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回到了那个破旧的静音亭里。
赵卫国在乡下老屋里,翻箱倒柜地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台尘封已久的胶片录音机。
这台录音机,是六十年代下乡宣传队留下的老物件,已经锈迹斑斑,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他插上电源,打开开关,录音机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仿佛一个沉睡多年的老人在缓缓苏醒。
他走到窗边,打开窗户,让窗外的竹林摇曳声,清晰地传进来。
然后,他按下录音键,开始录音。
竹林摇曳声、风吹树叶声、鸟鸣声、鸡叫声……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被录进了这台老旧的录音机里。
录完音,他按下播放键。
录音机里传出竹林摇曳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仔细地听着。
听着听着,他突然发现,这声音,竟然与林小满默片里的敲击节拍,严丝合缝。
他愣住了。
难道,这是一种巧合?
他不相信。
他觉得,这其中一定隐藏着某种更深层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