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谁会看这种节目?(2 / 2)
林小满正坐在办公桌前,对着电脑屏幕发呆。
她是一名实习主播,每天的工作就是读稿子,播新闻。
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台机器,日复一日,毫无新意。
她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她想把那些被忽略的声音,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
“城市声音考古”——这就是她的想法。
她想用声音来记录城市的变迁,用声音来唤醒人们的记忆。
可是,这个想法太疯狂了。
无主持人、无画面、无解说。
谁会看这种节目?
台里的领导听了她的想法,都觉得她疯了。
“小林啊,你还是好好实习吧,别想这些有的没的。”
“这种节目,根本没人会看,纯粹是浪费资源。”
林小满没有放弃。
她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策划案,一遍又一遍地向领导争取。
终于,领导被她的执着打动了,勉强批了她一个最低预算。
“好吧,就给你一次机会,但你要记住,如果收视率不好,就立刻停播!”
林小满兴奋地拿着批文,开始了她的“城市声音考古”实验项目。
她带着简陋的录音设备,走街串巷,四处收集城市的声音。
菜市场里,小贩的叫卖声、剁肉声、讨价还价声;
公交车上,报站声、引擎声、乘客的聊天声;
公园里,老人打太极的呼吸声、鸟鸣声、孩子们的嬉闹声……
她把这些声音一一录下来,然后剪辑成一个个独立的音频片段。
第一期节目播出当晚,老吴正躺在床上听收音机。
突然,收音机里传来一阵杂音,然后戛然而止。
紧接着,一个清晰的声音传了出来:
“……这里是‘城市声音考古’,今天我们要带大家回到2000年初的民乐县城……”
老吴愣住了。
这个声音,他好像在哪里听过。
紧接着,收音机里开始播放一段录音。
背景节奏,正是“丙三调”变体,细听之下,却又似是而非……
老吴仔细地听着,渐渐地,他明白了什么。
那是静音亭的声音!
那是陈伯敲击铁架的声音!
那是姚小波孙女唱儿歌的声音!
那是……
老吴激动地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院子里。
他抬头看着天空,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风带着灰,回来了。
与此同时,省非遗评审委员会里。
周晓芸正坐在办公桌前,整理着厚厚的申报材料。
她是一名非遗评审委员会的秘书,每天的工作就是审核各种非遗项目的申报材料。
她见过太多的申报材料,也听过太多的故事。
她开始偷偷地收集那些未被申报的日常声响。
村口磨刀声、妇女搓麻绳的摩擦声、孩子吹蒲公英的呼气声……
她不整理,也不归档,只是把它们默默地藏在办公桌的抽屉里。
每月最后一天,她都会把这些录音文件统一格式化。
但在格式化之前,她总会戴上耳机,仔细地听一遍。
没人知道,她的手机里有个加密文件夹,名字叫“不该存在的声音”。
她认为,这些声音,才是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记忆。
深夜,周晓芸轻轻合上电脑,熟练地清空了回收站,又将储存卡进行了格式化。
看着空空如也的文件夹,她长舒一口气。
随后,她拿出藏在抽屉深处的另一张储存卡,插进手机,打开了那个加密文件夹,戴上耳机,静静地听着。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周晓芸吓了一跳,连忙摘下耳机,关掉手机。
“谁啊?”
门外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周晓芸,领导找你,有急事。”
周晓芸心里一紧,连忙起身打开门。
“什么事啊?”
门外的人没有回答,只是冷冷地说:“去了就知道了。”
周晓芸跟着那人来到领导的办公室。
领导坐在办公桌前,脸色铁青。
“周晓芸,你看看这是什么!”
领导把一个U盘扔到周晓芸面前。
周晓芸拿起U盘,插进电脑。
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文件夹。
文件夹的名字是:
“不该存在的声音”陈伯八十岁生日那天,一如既往地完成了扫地。
他照例走到铁架前,手起锤落,敲了三下。
但这一次,铁架却没发出任何声音。
陈伯心里咯噔了一下,但随即释然。
他不慌不忙地将扫帚靠在墙边,坐在亭子的石凳上,点燃了一根烟。
风轻轻地吹过,带动了顶上的风铃,清脆的铃声响起,电铃的触点也随之碰击,咔、咔、咔——三声。
陈伯笑了,脸上皱纹舒展,仿佛看到了岁月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