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他究竟是谁?(1 / 2)
陈伯敲碎了“标准化”,而这群“老家伙”则玩起了“非标准化”,有点意思。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不再直奔小卖部,而是拐了个弯,溜达到了村头的静音亭。
他们不听电铃那“咔咔咔”的催眠曲,反而对着亭子角落里,那个积满灰尘的铜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嘿,听听,像不像打雷?”一个熊孩子举起小石子,敲了一下铜锅。
“才不像,像我妈炒菜!”另一个孩子反驳,然后“哐哐”两下,敲得更起劲了。
孩子们你一下,我一下,把个铜锅敲得震天响,玩得不亦乐乎。
他们全然不知,这看似胡闹的敲击,在特定的角度和力度下,会产生奇妙的回音,在铜锅内部震荡,形成一种独特的“声场”。
而这一幕,恰好被刚从县广播站退休的老吴看在眼里。
老吴是谁?
那是耳朵比猎犬还灵,对声音敏感到了变态级别的“声音老法师”。
他年轻时,能凭着细微的电流声,判断出广播线路哪里出了问题;他还能模仿几十种乐器的声音,骗得隔壁村的二傻子团团转。
孩子们在铜锅旁玩闹的场景,引起了他的好奇。
这群小兔崽子,不在家写作业,在这儿敲敲打打啥呢?
老吴悄悄地躲在静音亭的围墙外,竖起耳朵,仔细倾听着。
孩子们敲击铜锅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来,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听起来杂乱无章。
但老吴却从中捕捉到了一丝熟悉的韵律。
那是……“丙三调·乙一变体”?!
这是一种极其冷门的民间曲调,复杂到没朋友,老吴年轻时,为了研究它,差点把耳朵给听聋了。
这群小屁孩,怎么会敲出这种调调?
老吴百思不得其解,决定一探究竟。
他蹑手蹑脚地靠近孩子们,装作若无其事地问道:“你们在这儿玩啥呢?”
孩子们吓了一跳,转头一看是老吴,顿时放松了警惕。
“吴爷爷,我们在玩回音!”一个孩子笑嘻嘻地回答。
“回音?”老吴故作疑惑,“啥回音这么好玩?”
“就是这个锅,敲起来有意思!”另一个孩子说着,又“哐哐”敲了两下。
老吴蹲下身子,指着铜锅问道:“你们敲的时候,心里想着啥?”
孩子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
“没想啥啊,随便敲的。”
“就是听着顺手。”
“顺手?”老吴心中一动。
他没有再多问,只是默默地记下了孩子们敲击铜锅的节奏。
当天晚上,老吴回到家,立刻从箱底翻出那台老掉牙的录音机。
他把录音机摆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放入一盘空白磁带,然后打开开关。
滋啦滋啦……
录音机发出刺耳的电流声,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在呻吟。
老吴没有理会,而是拿起笔,在纸上飞快地写着什么。
他要把孩子们敲击铜锅的节奏,全部记录下来。
他要搞清楚,这群小兔崽子,到底是怎么敲出“丙三调·乙一变体”的。
经过一夜的奋战,老吴终于完成了记录。
他把记录下来的节奏,输入到自己编写的分析软件里,开始进行分析。
滴滴滴……
电脑屏幕上,各种数据疯狂跳动,看得人眼花缭乱。
经过漫长的等待,分析结果终于出来了。
老吴瞪大了眼睛,看着屏幕上的数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孩子们敲击铜锅的节奏,竟然真的精准地复现了“丙三调·乙一变体”!
而且,还在一些细微之处,做出了创新!
这……这简直是奇迹!
老吴激动得浑身颤抖,他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他立刻跑到村口的小卖部,买了一盘最新的CDR光盘。
他要把这段录音,刻录到光盘里,永久保存。
他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群小兔崽子,是音乐天才!
刻录完毕后,老吴小心翼翼地把光盘装进一个简陋的纸套里,然后跑到村里的图书馆,把光盘偷偷地混入到了一堆藏书之中。
他没有教孩子们什么,也没有夸奖他们什么。
他只是默默地守护着这份珍贵的“声音”。
十年后,这张光盘,将会被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发现。
这位学生,将会把这段录音,标注为“21世纪民间节奏原型样本”,写进自己的毕业论文里。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与此同时,林小满也开始了自己的“声音实验”。
她从县里借来了一辆废弃的流动宣传车,把车厢内部进行了一番改造,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移动声匣”。
她没有播放新闻,也没有播放歌曲,而是循环播放着市民们投稿的日常声音。
有菜市场里小贩的叫卖声,有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有学校里孩子们的读书声,还有情侣们在公园里窃窃私语的声音。
她想用这些真实的声音,唤醒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但事与愿违。
“这都什么玩意儿?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