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酒香也怕巷子深啊!(1 / 2)
它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能够感知到大自然最细微的变化。
“妈的,邪了门了……”老吴嘀咕着。
他没有再试图去调整铜锅的频率,而是做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
他找来一根铜线,将铜锅的锅体,与静音亭地基下的一棵老树的根系紧紧相连。
他要让这口铜锅的声音,从“机械共振”,转变为“生物传导”。
他要让这棵老树,成为这口铜锅的“天然放大器”。
当夜,月明星稀。
陈伯像往常一样,在静音亭里巡逻。
他走到那棵老树旁边,抬头看了一眼。
这棵老树,已经在这里生长了上百年,见证了民乐县的历史变迁。
突然,他感觉到脚下的土地,微微震动了一下。
“嗯?”陈伯愣了一下。
他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出现了幻觉。
但是紧接着,他又感觉到了一阵更加强烈的震动。
这一次,他确定自己没有感觉错。
就在这时,那口铜锅,突然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嗡鸣。
这声音,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的录音播放。
它更加浑厚、更加悠远,仿佛是从地底下传来的一样。
陈伯吓了一跳,赶紧跑到铜锅旁边。
他发现,铜锅的锅体,正在微微震动着。
而那根连接着铜锅和老树根系的铜线,也在不停地颤动。
“这……这是怎么回事?”陈伯惊恐地问道。
就在这时,铜锅里,突然传出了一段从未被录入过的旋律。
这段旋律,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充满了神秘感和力量感。
陈伯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
而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省城,林小满也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那是一封来自边防哨所的信。
信中,一位战士写道:“林主播您好!我们每天都在听您的‘城市声音考古’节目。您节目里播放的那些‘扫地节奏’,我们用来打摩斯码,向家人报平安。长官问我们这些节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说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声音’。”
林小满看完这封信,激动得热泪盈眶。
她没有想到,自己当初的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能够给边防战士带来这么大的帮助。
她赶紧把这封信打印了五份,然后分别夹进了五本最新修订的《民乐县志》里。
这五本县志,正是当年老吴偷偷往里面塞手工纸的那几本。
林小满知道,这些书,终将流入档案馆、学校、车站……像种子一样,飘散到各个角落。
而周晓芸这边,她正在主持最后一次省非遗评审会议。
这一次,有一份名为“地铁扶梯运行音律”的申报项目,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这个项目,试图将地铁扶梯运行的声音,上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
“这简直是胡闹!”一位评审专家愤怒地说道,“地铁扶梯的声音,有什么文化价值可言?这纯粹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我也不赞同。”另一位评审专家附和道,“这种东西,根本就不配进入非遗名录。”
最终,这份“地铁扶梯运行音律”的申报项目,被全票否决。
周晓芸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她心里很清楚,这些评审专家的观点,并没有错。
但是,她总觉得,这个项目里,似乎隐藏着一些她没有发现的东西。
散会后,周晓芸回到办公室,默默地将会议录音导入了自己的个人设备。
然后,她将录音里所有的人声全部剪掉,只保留了空调滴水的声音、椅子挪动的声音、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
这三种声音,以一种奇妙的节奏,交织在一起。
周晓芸将这段只有30秒的音频,上传至内部培训系统,并且标注为“环境注意力测试样本”。
三个月后,全省基层文化站的新人入职考试中,出现了一道“听辨日常声景”的题目。
题目要求考生,通过一段音频,判断出音频里包含了哪些环境声音。
结果,这道题目的通过率,竟然高达97%。
而此时此刻,在民乐县的静音亭里,陈伯依然倚靠着铁架,沉沉地睡着。
村民们发现他一夜未归,四处寻找,最后才在静音亭里找到了他。
“陈伯,陈伯,你醒醒啊!”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叫着他。
但是陈伯却毫无反应,睡得非常香甜。
村民们想要把他扶起来,但是却被老吴给制止了。
“别动他。”老吴说道,“让他睡吧,亭子在替他守夜呢。”
果然,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带动了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