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这…这简直是奇迹!(1 / 2)
凌晨三点,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睡梦中时,直播间的人数却达到了峰值。
屏幕上,滚动着一条条弹幕:
“这声音,像极了老家屋檐下的风铃……”
“听着听着,手就自己打起了拍子,根本停不下来……”
“我是个夜班工人,每天都睡不着,但听着这个声音,却感觉无比的平静……”
“我是个失眠的老人,已经好几年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但听着这个声音,却感觉回到了童年……”
“我是个值勤的哨兵,每天都感到孤独和寂寞,但听着这个声音,却感觉自己不再孤单……”
林小满看着屏幕上的弹幕,眼眶渐渐湿润了。
她截了几张图,保存了下来。
没有发朋友圈,也没有发微博。
只是默默地将它们存入了一个名为“无人听见的共鸣”的文件夹里。
另一边,周晓芸正主持着一场非遗评审会。
会议的主题是“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份名为“城市早市叫卖声谱系”的提案,再次被驳回。
“理由还是老一套,无乐理支撑,无法标准化,不具备传承价值。”
一位专家推了推眼镜,语气冰冷地说道。
周晓芸听着这些话,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
他们只知道用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来衡量一切,却忽略了文化最本质的生命力。
“难道,只有那些穿西装打领带的文化,才配得上被保护吗?”周晓芸在心里默默地问着自己。
她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
“各位专家,我这里有一段音频,请大家听一下。”
说着,她打开个人平板,播放了一段音频。
那是一段由各种各样的声音组成的“交响乐”。
有修鞋摊的敲打声,有早点铺的叫卖声,有环卫车的提示音……
这些声音,都是她用三个月的时间,走遍全省各地,一点一滴收集起来的。
她没有告诉专家们,这些声音的来源。
她只是平静地问道:“如果文化必须穿西装打领带才能进门,那我们保护的,还是活着的东西吗?”
全场一片沉默。
那些专家们,都愣住了,他们从未听过这样的声音,也从未想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声音,竟然也能构成如此动人的乐章。
最终,那份“城市早市叫卖声谱系”的提案,被搁置了。
周晓芸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成功,但至少,她已经尽力了。
她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无人听见的声音”,那么,文化的种子,终将会生根发芽。
在甘肃民乐县静音亭管理员的屋中,陈伯已经很久没有醒来了。
村民们感到有些担心,便结伴来到静音亭探视。
只见他躺在床上,手中紧紧地握着那根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拐杖,拐杖的另一端,轻轻地搭在铜锅的边缘。
他的呼吸很微弱,但却很有节奏,仿佛与铜锅的震动同频。
老吴闻讯赶来,看到这一幕,立刻制止了想要上前抢救的村民。
“别动他,让他走完最后一段。”
老吴的声音很轻,但却充满了坚定。
村民们虽然不解,但还是听从了他的安排。
他们默默地站在一旁,静静地守候着陈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渐渐升起,晨光洒满了整个静音亭。
突然,铜锅开始嗡鸣起来。
那声音很轻,很柔,就像是一位母亲在轻声哼唱着摇篮曲。
陈伯的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一个安详的笑容。
紧接着,铜锅里传出了一段极轻的哼唱——那是陈伯年轻时在部队学的军号调。
经过三十年扫地节奏的打磨,它已经化为了“甲五·终章”的前奏。
歌声渐渐停止,陈伯也停止了呼吸。
铜锅嗡鸣三声,如同送行一般。
老吴缓缓地走到陈伯的床前,轻轻地合上了他的双眼。
陈伯走了,带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带着他对这口铜锅的眷恋,带着他对那“无人听见的声音”的执着。
几天后,在陈伯的葬礼上,老吴默默地站在人群中,看着陈伯的棺木缓缓地被放入墓穴。
他的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感慨。
葬礼结束后,老吴独自一人来到小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