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一切才刚刚开始(2 / 2)
说明有人捕捉到了那晚的“天籁之音”!
他像一个侦探,顺着这条线索,开始抽丝剥茧。
他用尽各种方法,甚至发动了自己的人脉,终于查到当晚一名值勤保安,曾用老式录音笔记录下了这段“怪声”。
他辗转联系上这位保安,软磨硬泡,外加一包华子,换来了一段模糊的音频。
他将这段音频导入电脑,用专业的软件进行降噪、修复、提取,最终得到了一段节奏感极强的电子间奏。
他没有署名,而是用一个匿名账号,悄悄上传至麦窝社区,标题只有一句话:“你听过它,但不知它叫什么。”
赵志明最近有点烦。
被调去参与什么“广电系统青年创新扶持计划”评审,简直是浪费生命。
一群老家伙,坐在会议室里,对着ppt指指点点,仿佛自己就是下一个乔布斯。
更让他无语的是,名单里居然有林小满申报的《城市呼吸声景》项目,点开一看,内容空泛,毫无新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替身方案。
他本想直接pass掉,但转念一想,一个计划涌上心头。
在讨论环节,他突然起身,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音频。
那是“民谣中国”首演当晚,台下观众集体屏息的静默瞬间,紧接着,铜锅初响,声音浑厚而悠远,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
会议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震住了。
赵志明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创新一定要有技术吗?还是说,敢让陈默开口,才算真创新?”
台下,一片沉默。
最终,林小满的“替身”项目,自然是没有通过。
散会后,赵志明回到办公室,从一堆文件中翻出一份申报表,复印了一份,悄悄塞进了林小满空荡荡的工位抽屉里。
李文娟最近的心情不太好。
季度内容复盘会上,她面无表情地播放了一段剪辑过的“民谣中国”现场视频,重点圈出了“甲五·终章”,确保没有版权风险。
“此类边缘内容,今后须提前报备、溯源确权。”她用冷冰冰的语气宣布。
散会后,她独自一人留在机房,调出当晚的完整录像,反复播放陈青山放烟的那一幕。
烟雾缭绕中,陈青山的脸庞显得格外模糊,但他的眼神,却异常坚定。
她不明白,一个放了一辈子烟的老头,为什么会有如此坚定的眼神?
凌晨两点,她拨通了档案科的电话:“查一下1983年全省殡仪系统职工名录,找一个叫‘陈伯’的。”
电话那头传来含糊的声音:“大姐,现在都几点了?有事明天再说……”
李文娟没说话,直接挂断了电话。
她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烦躁。
第二天,周晓芸在非遗办接到一通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自称是甘肃民乐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他说……周晓芸正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申报材料,感觉自己快要秃了。
突然,办公桌上的老式电话“铃铃铃”响了起来,在这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地上的非遗板,显得格外刺耳。
“喂,您好,这里是非遗办。”周晓芸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有气无力地说道。
电话那头传来一口浓重的西北口音:“哎,你好你好,是省里的非遗办不?我们是甘肃民乐县文化馆的,我姓王。”
“王馆长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我们县有个怪事,有个老汉,天天在村里敲个破铜锅,敲了快三十年了。最近更邪门,村里那些小娃娃,没事就聚在一起,用手拍桌子、用脚跺地,打的那个节拍,听着怪渗人的,跟中了邪一样。”王馆长絮絮叨叨地说着,好像生怕周晓芸不相信。
周晓芸愣了一下,心里咯噔一下。
敲锅?
节拍?
这让她瞬间联想到了“民谣中国”首演当晚,那段神秘的铜锅声和孩子们自发合奏的“甲五·终章”。
这难道不是巧合,而是某种更深层次的联系?
“王馆长,你说的那个老汉,敲的锅是什么样的?能不能描述一下?”周晓芸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
王馆长在那头“哎呦”了一声:“就一口老铜锅嘛,锈迹斑斑的,看着都快烂了。具体啥样,我也说不清,反正就是一口破锅。”
周晓芸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知道了,王馆长,我会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感谢您提供的信息。”
挂断电话,周晓芸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打开了电脑上的私人硬盘。
这里面存放着三年前,她在静音亭工作时,偷偷备份的全部原始录音,那是一份被尘封的宝藏,也是她一直以来不愿触碰的禁区。
她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甲五·源流”。
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尘封已久的记忆。
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开始下起来,雨滴敲打着窗户,发出细碎的声响,仿佛在为她伴奏。
她闭上眼睛,轻轻哼起了那段熟悉的旋律,那旋律,既古老又新鲜,既遥远又亲切,像是在回应着来自千里之外的山风。
“咚…哒…咚…咚…哒…”她哼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似乎想要抓住什么,却又无从下手。
她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