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 第488章 在这儿敲摩斯密码呢?

第488章 在这儿敲摩斯密码呢?(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倒不是因为实习工资只够在省城交半个月房租,而是她雄心勃勃的“独立声音”项目,眼看着就要夭折了。

想当年,她可是怀揣着“用声音记录时代”的理想,一头扎进了省台。

结果呢?

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一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素材,进行“精简”、“提炼”,最后变成领导口中“既要贴近生活,又要弘扬正能量”的八股文。

说白了,就是把新闻联播的腔调,换成更接地气的方言。

理想很丰满,现实嘛……骨感到扎手。

好不容易争取到“民生观察”栏目组,林小满心想,这回总算能有点发挥的空间了吧?

结果,更郁闷了。

“民生观察”嘛,说白了就是把各地上报的“正能量”素材,再加工一遍。

今天是谁家婆媳和睦了,明天是谁家致富带头人了,后天又是哪个社区志愿者义务扫大街了……

林小满感觉自己就像一台永动机,每天都在重复着“感动中国”的桥段。

这天,她对着电脑屏幕上乡镇敬老院的监控视频,哈欠连天。

画面单调乏味,几个老头老太太围坐在电视机前,昏昏欲睡。

突然,一个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

画面右下角,一位面容枯槁、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

如果不是监控画面左上角的时间在跳动,林小满差点以为这是一张静止的壁纸。

晚上九点整,老人抬起手臂,用手中的拐杖,轻轻敲击床沿。

一下、两下、三下。

节奏稳定,宛如一台精准的节拍器。

林小满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她倒退回九点之前,重新播放这段视频。

果然,每晚九点,老人都会重复这个动作。

“这老头,在这儿敲摩斯密码呢?”林小满嘀咕一句,来了点精神。

她放大画面,仔细观察老人的表情。

眼神空洞,面无表情,仿佛只是在完成一项例行公事。

但那敲击的节奏,却异常坚定。

林小满来了兴趣,她调出这段视频的音频文件,仔细分析。

敲击声清脆而有规律,频率稳定在每分钟72拍左右。

她开始疯狂检索资料,试图找到这位老人的背景信息。

敬老院的档案显示,老人名叫李长河,年轻时是县剧团的鼓师,十年前因为一场意外导致失语,从此便一言不发。

县剧团?鼓师?

林小满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她立刻打开省台的资料库,搜索“1983”、“民间采风”、“鼓师”等关键词。

很快,她找到了一段尘封多年的录像。

那是1983年,省台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民间采风活动,由当时的着名记者姚建国带队。

录像中,一群年轻的记者扛着摄像机,走街串巷,记录着各个地方的民间艺术。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他们拍摄到了一段精彩的鼓乐表演。

鼓师正是年轻时的李长河。

他挥舞着鼓槌,激情澎湃,敲击出一串串激昂的节奏。

林小满将敬老院监控视频和这段历史录像进行比对,发现李长河敲击床沿的节奏,竟然与当年鼓乐表演中的一段节奏,高度吻合。

“这……难道是一种无意识的传承?”林小满喃喃自语。

她将这段敬老院的监控视频静音播放三遍,只保留音频波形图,附上了一段文字:

“某些节奏,比语言活得久。”

然后,她将这段视频,提交给了主编。

主编看都没看,直接批复:

“留档,不用播。”

林小满叹了口气,知道自己的努力,又一次付诸东流。

于佳佳最近很忙。

德云社的演出安排得满满当当,各种商业合作也纷纷找上门来。

她每天都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

这天,她收到了一份来自某教育科技公司的合作提案。

对方希望与德云社合作,开发一款“专注力训练APP”。

核心功能是播放“经科学验证的镇静节拍”,帮助用户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对方还一本正经地展示了一段“样音”。

于佳佳一听,差点没把刚喝下去的咖啡喷出来。

这“镇静节拍”,分明就是“甲五·终章”的电子化版本!

只是,节奏被放慢了,音色也变得更加柔和。

“你们测过吗?这节奏最早是用来扫地的。”于佳佳冷笑一声,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

对方一脸茫然:“扫地?什么意思?”

于佳佳懒得解释,直接甩出陈青山在废品站放烟花、老吴在胡同里磨钳子的视频。

“要真想做‘镇静’,去殡仪馆值三天夜班,回来再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