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珠韵:洛神珠祭水仙秘闻(上卷)(1 / 2)
楔子
福州的晨雾总带着闽江的潮气,缠在三坊七巷的黛瓦上,像未干的墨。南宋绍兴年间的一个清晨,江家后院的菱角池边,十六岁的江采苹正蹲在石阶上,手里捏着颗红萼果实——萼片像胭脂染过,裹着颗圆滚滚的丹珠,浸在池水里时,竟映得水面泛着细碎的光。“姐姐,这‘红珠儿’真好看,能给我串成手链吗?”妹妹江采菱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发梢还沾着晨露,手里提着的竹篮里,装着刚采的新鲜菱角。
江采苹笑着把果实放进妹妹手心:“这是闽江渚边长的野果,闽越的老嬷嬷说,它能清热呢。去年夏天你中暑,嬷嬷就是用这果子煮水给你喝的。”采菱捧着果实,凑近鼻尖闻了闻,有股清甜的草木香:“可它长得像珠子,不如叫它‘水珠子’吧?”姐妹俩正说着,院外忽然传来船家的吆喝声——今日是采菱去江心洲采菱角的日子,江家的商船要顺路载些货去下游的泉州。
采菱拎着竹篮就往外跑,江采苹追到门口时,只看见妹妹的青布裙角消失在巷口,还有那颗落在石阶上的红萼果实,滚了两滚,掉进了闽江的支流里。晨雾渐渐散了,阳光照在水面上,那颗果实像颗小红灯笼,顺着水流漂向远方,没人知道,它日后会有一个更美的名字——洛神珠,还会牵着一段与水仙、与航海、与济世救人相关的传说。
第一卷·菱洲水逝红珠祭灵
闽江的水流到江心洲时,会绕出一片浅滩,滩上长满了菱角,每年夏末,都是采菱最好的时节。江采菱跟着船家的女儿阿秀上了船,木船推开晨雾,桨声“咿呀”地碎在水面上,采菱坐在船头,手里还攥着几颗红萼果实,想着要多采些菱角,回去给姐姐做菱角糕。
可那天的天气却格外反常。原本晴朗的天,忽然刮起了东南风,江面上掀起了大浪,木船像片叶子似的在浪里打转。“快把菱角篮扔了!”船家大喊着,可采菱怀里的竹篮还没脱手,一个巨浪就拍在了船舷上,她身子一歪,竟掉进了江里。阿秀伸手去拉,只抓住了采菱散落的发带,江水里翻涌的浊浪,很快就吞没了妹妹的身影。
当江采苹接到消息赶到江边时,只看见船家捞上来的竹篮,还有几颗泡得发胀的红萼果实。她坐在江边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掉进江里,竟引来了一群银鱼,围着她的衣角打转。闽越的老嬷嬷见了,叹着气递给她一篮新鲜的红萼果实:“采苹啊,这果子生在闽江渚,沾着水神的气,你拿它去祭祭水仙,或许能寻回采菱的魂。”
江采苹抱着果实,在江边搭了个祭台。她把红萼果实一颗颗摆在祭台上,每颗都用青丝线系着,像串起来的小红灯笼。又从家里拿来采菱最爱吃的菱角糕、喝的桂花酒,摆放在果实旁。夜幕降临时,她点燃了香烛,火光映在江面上,与果实的红光交织在一起。“水仙娘娘,求您把妹妹还给我吧,”她哽咽着,把一颗红萼果实放进江里,“要是您能显灵,我愿意用一辈子来报答您。”
香烛燃到一半时,江面上忽然起了雾,雾里传来轻柔的水声,像有人在唱歌。江采苹抬头望去,只见雾中飘来一个穿着白裙的女子,发间别着红萼果实,脚下踩着水纹,正是传说中的水仙。更神奇的是,那些放在祭台上的红萼果实,竟一颗颗滚进江里,在水面上化作了晶莹的珍珠,顺着水流,围成了一个圈,圈中间,隐约浮现出采菱的身影,正朝着她挥手。“采苹,”水仙的声音像流水般温柔,“你姐妹情深,感动了闽江的水神。这红萼果实,本就有清热生津的药性,今日它化珠显灵,是要告诉你,它不仅能祭灵,还能救活人——闽江的百姓,常受湿热之苦,这果子,就是济世的良药。”
话音刚落,雾散了,珍珠也变回了红萼果实,漂在江面上。江采苹捡起一颗,握在手心,只觉得一股暖意从果实里传来。她知道,妹妹虽然走了,但这颗红萼果实,会带着妹妹的心意,留在闽江,救更多的人。从那天起,人们就把这红萼果实叫做“洛神珠”——既因它像洛神的珍珠,也因它藏着水仙的嘱托。
第二卷·暑湿困民珠汤解厄
洛神珠的传说在福州城传开后,很多人都去闽江渚边采摘,可大多只是当作饰品,没人记得水仙说的“济世良药”。直到那年夏天,福州城里闹起了暑湿,不少人上吐下泻,连城里最好的郎中都束手无策。
江采苹住在三坊七巷的巷尾,每天都能听到隔壁王阿婆的咳嗽声。王阿婆的孙子小豆子才五岁,得了暑湿后,一天拉十几次肚子,拉出来的全是黄绿色的水,眼睛都凹了进去。王阿婆抱着小豆子,哭着来求江采苹:“采苹啊,你懂洛神珠的传说,能不能想想办法?再这么下去,孩子就没救了。”
江采苹想起水仙说的“清热生津”,赶紧去闽江渚边采了些新鲜的洛神珠,又从家里翻出些葛根——母亲生前说过,葛根能升阳止泻。她把洛神珠的果肉剥下来,和葛根一起放进陶罐里,加了些冰糖,慢慢煮着。“阿婆,这洛神珠性微寒,能清湿热,葛根能补脾胃,煮成汤给小豆子喝,应该能管用。”她一边说,一边用勺子舀起一点汤,吹凉了喂给小豆子。
小豆子喝了两口,就不再哭闹了,过了半个时辰,竟拉了一次成形的大便。王阿婆又惊又喜,赶紧让江采苹多煮些汤。江采苹索性在巷口支起了一口大锅,每天煮洛神珠葛根汤,免费给得了暑湿的百姓喝。起初,有人怀疑这野果汤不管用,可喝了的人,第二天就不拉肚子了,渐渐的,来喝汤的人越来越多,巷口排起了长队。
有一天,泉州来的商人李掌柜路过,也得了暑湿,喝了一碗洛神珠汤后,顿时觉得舒服多了。他好奇地问江采苹:“姑娘,这汤是什么做的?怎么比郎中开的药还管用?”江采苹解释道:“这是洛神珠,生在闽江渚边,水仙娘娘说它能清热生津。福州的夏天湿热重,暑湿侵入脾胃,就会拉肚子,洛神珠清湿热,葛根补脾胃,正好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