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灯萼记(下卷)(1 / 2)
彝山灯萼记
下卷·灯萼昭世
第一回大理医家访彝寨嘟舍解瘀破沉疴
万历十四年春,哀牢山的杜鹃开得漫山遍野,粉的、红的、白的,像撒在青黛色山褶里的碎宝石。罗罗坝的溪水刚解了冻,带着融雪的清冽,哗啦啦流过村口的磨盘石。这日清晨,阿木正背着弓准备上山,却见远处的山道上走来两个骑马的人——前面那人穿着青色长衫,背着一个漆皮药箱,后面跟着个挑着担子的仆从,担子上放着油纸包的书籍和草药。
“是来找阿倮老爹的吧?”阿木心里猜着,迎了上去。近了才看清,长衫人的袖口绣着一朵小小的白芷花,是大理府医馆的记号。那人翻身下马,拱手笑道:“在下李默,是大理‘济世堂’的医工,听闻罗罗坝有一味‘嘟舍花’,能解奇毒、散瘀血,特来拜访阿倮老丈,求教学问。”
阿木领着李默去了阿倮家。火塘里刚添了松柴,冒出淡淡的松烟,阿倮正坐在火塘边晒嘟舍根——那些根条晒得半干,淡褐色的表皮上还带着泥土的痕迹,凑近闻,有股清苦中带甜的药香。阿倮见了李默,忙让坐,又让阿木泡了罐苦茶。
“李医工远道而来,是为嘟舍花?”阿倮开门见山。李默点点头,从药箱里拿出一本线装册子,翻开说:“去年冬天,大理有个张姓商人,带着商队过无量山时遇了劫,被劫匪用木棍打了胸口和腹部。回来后就一直胸痛、腹痛,吃不下饭,连呼吸都疼。我用了桃仁、红花活血,又用了乳香、没药止痛,可半个月了,他还是疼得直打滚,舌质紫得像猪肝,脉涩得摸不着——这是‘瘀血内停’的重症,我实在没了办法。后来听人说,哀牢山的彝医用嘟舍花能散瘀,便想来试试。”
阿倮接过册子,看了看上面画的脉象和舌苔,皱着眉想了想:“这是瘀血堵在了‘胸胁’和‘胃脘’,光用活血的药不够,还得用能‘破瘀’的药。嘟舍花的根,性凉,归肝经、脾经,既能活血,又能清热——他这瘀血久了,怕是已经化热,用嘟舍根正好。”
当天下午,阿倮带着李默去蛇沟挖了新鲜的嘟舍根,又采了些丹参、桃仁。回到家,阿倮把嘟舍根洗干净,切成薄片,和丹参、桃仁一起放进陶罐,加了山泉水和少量黄酒——“黄酒能引药入血分,让药劲更快到瘀血的地方”。火塘上的陶罐咕嘟咕嘟煮着,药香渐渐弥漫开来,比之前的苦茶更浓,却带着一股通透的劲儿。
药煮好后,阿倮让李默尝了一口:“你看,这药汁是淡棕色的,苦中带点回甘,说明药性没太烈,不会伤他的脾胃。”李默尝了,果然觉得喉咙里先是苦,接着就有股暖意往下走,到了胸口就散开了。他赶紧把药汁装在瓷瓶里,快马赶回大理。
过了十天,李默又骑马来了罗罗坝,一进门就给阿倮作揖:“老丈!张老板好了!喝了三天药,他就能下床走路了,胸痛也轻了;喝了七天,舌头上的紫斑就淡了,脉也顺了!现在他能吃两碗饭了,还让我给您带了些大理的茶叶和丝绸,多谢您的救命之恩!”
阿倮笑着摆摆手:“不用谢我,要谢就谢嘟舍花。咱们彝人用它,是一辈辈试出来的;你用它,是懂了它的药性。这草药啊,不管是彝医还是汉医,只要用得对,就能救人。”李默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本新的册子,说:“我把嘟舍花的用法和张老板的病案都记下来了,以后再遇到瘀血的病人,就能用了。我还想把它告诉其他医家,让更多人知道这哀牢山的宝贝。”
那天晚上,火塘边的柴火烧得更旺了,阿倮和李默聊了一夜,从嘟舍花的性味,聊到彝医的“三经辨证”(彝医理论中的心、肝、脾三经),再到汉医的“归经”,越聊越投机。李默临走时,阿倮送了他一包晒干的嘟舍根:“以后要是缺了,就来哀牢山找我。这草药,是山里的,也是所有人的。”
第二回阿月求子遇良方嘟舍温宫种麟儿
转眼到了夏天,哀牢山的雨水多了起来,蛇沟里的嘟舍花也开了——红萼像小灯笼一样挂在枝头,里面的花蕊是淡黄色的,风一吹,就轻轻晃,像无数个小铃铛。罗罗坝外的傣族村寨里,有个叫阿月的女子,婚后五年都没怀上孩子,急得天天抹眼泪。她听人说罗罗坝的阿倮懂治“不生娃”的病,便背着竹篓,带着自家织的傣锦,走了半天山路,来到了阿倮家。
阿月长得清秀,就是脸色有点苍白,说话声音也轻,一坐下就红了眼睛:“阿倮老爹,我嫁过来五年了,天天求神拜佛,可就是怀不上。村里的傣医说我‘胞宫冷’,给我用了好多草药,都不管用。您能不能帮帮我?”
阿倮让阿月坐下,先看了看她的舌头——舌苔薄白,舌质有点淡;又给她搭了搭脉,脉沉得很,摸起来有点涩。阿倮问:“你每次来月事,是不是都疼得厉害?经血是不是又黑又有血块?”阿月点点头:“是啊!每次都要疼两三天,疼得我在床上打滚,经血里还有小血块,颜色也不好看。”
“这就对了。”阿倮说,“你这不是‘胞宫冷’,是‘血瘀胞宫’。你想想,经血里有血块,是瘀血;疼得厉害,是瘀血堵了经络,不通则痛。胞宫是生孩子的地方,瘀血堵在里面,卵子就没法着床,自然怀不上。咱们彝医说,这得用‘通胞宫、散瘀血’的药,嘟舍花的根就管用——它能活血,还能清胞宫里的瘀热,再配点温性的药,把胞宫暖起来,就能有娃了。”
阿月听了,眼里一下子有了光:“真的吗?那我能治好吗?”阿倮点点头,转身从竹筐里拿出晒干的嘟舍根,又找了些当归、川芎、菟丝子:“嘟舍根是主药,活血散瘀;当归、川芎能调经,让经血顺起来;菟丝子能温肾,肾是‘先天之本’,肾暖了,胞宫才能暖。你回去后,把这些药一起煮水喝,每天一碗,连喝三个月。另外,每天晚上用嘟舍花煮水熏洗下腹部——嘟舍花的气性能透进皮肤,直接暖胞宫,散瘀血。”
阿月把药小心地包好,又问:“阿倮老爹,煮药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呀?”阿倮说:“嘟舍根要先煮半个时辰,再放当归、川芎、菟丝子,不然药性出不来。熏洗的时候,水温别太烫,能忍受就行,熏到下腹部发热就好。还有,这三个月别碰生冷的东西,也别太累,让身子歇着。”
阿月回去后,就按阿倮说的做。第一个月,她来月事时,疼痛就轻了很多,血块也少了;第二个月,经血的颜色变鲜红了,也不用在床上打滚了;到了第三个月,月事推迟了十天,她以为是病又犯了,急得想哭,结果找傣医一诊脉,傣医笑着说:“你这是有喜了!脉滑得像摸在鱼身上,是怀娃的脉!”
阿月高兴得哭了,赶紧让丈夫备了些傣族的酸笋和糯米,亲自送到罗罗坝。她摸着还没显怀的肚子,对阿倮说:“老爹,谢谢您!要是没有您和嘟舍花,我这辈子都当不了娘。”阿倮看着她,笑得眼睛都眯了:“傻丫头,是你自己的身子争气,也是嘟舍花的药性好。以后生了娃,记得带他来看看,让他也认识认识这救了他娘的草药。”
这事很快传遍了附近的村寨,不光是彝人,傣族、哈尼族的人都来罗罗坝找阿倮要嘟舍根,治月经不调、不孕的病。阿倮干脆在蛇沟旁边开了片小药田,专门种嘟舍花,还教村里的人怎么种、怎么收、怎么晒——“以后咱们自己有了,就不用总去山里挖了,也能留给后人用。”
第三回周志远田野访药口传经验入简牍
万历十五年秋,云南布政使司派了个叫周志远的官员,来哀牢山整理地方医药典籍——要编《云南通志》,其中“方伎”一卷,专门收录地方的草药和医术。周志远带着两个随从,背着纸笔和罗盘,一路打听,来到了罗罗坝。
他找到阿倮家时,阿倮正在药田里收嘟舍花——秋天的嘟舍花已经谢了,只剩下红萼果实挂在枝头,阿倮正把果实摘下来,放在竹匾里晒。周志远走上前,拱手道:“老丈您好,在下周志远,奉布政使司之命,来收集地方草药的记载。听闻您懂嘟舍花的用法,特来请教。”
阿倮放下手里的竹篮,请周志远到火塘边坐。周志远拿出纸笔,说:“老丈,我想把嘟舍花的样子、生长的地方、能治的病,还有怎么用,都记下来,编入《云南通志》,让全省的人都能用到它。您能跟我说说吗?”
阿倮点点头,指着药田说:“你看,嘟舍花长在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的山坡上,喜欢阴湿的地方,比如蛇沟旁边的树林里。它的叶子是卵形的,边缘有锯齿,摸起来有点糙;春天开花,红萼像小灯笼,里面有淡黄色的花蕊;夏天结果,果实是紫黑色的,能吃,解蛇毒;根是淡褐色的,须根多,晒干了能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