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暗夜私会(1 / 2)
玛丽公主得到参观广州港市舶司海船的许可,如同拿到了打开一扇新世界的钥匙。她并未耽搁,数日后便在鸿胪寺官员和兵部派出的低阶武官的陪同下,南下广州。
广州港的繁华与忙碌,远超她的想象。桅杆如林,帆影蔽日,来自阿拉伯、波斯、天竺乃至更遥远国度的商船云集。但最吸引她目光的,自然是停泊在专用码头、那几艘如同海上城堡般的大唐“楼船”和“扶桑级”战舰。
她被允许登上了一艘正在进行例行维护的“扶桑级”战舰。脚踏在宽阔坚实的甲板上,抚摸着那高耸的、采用硬帆与索具巧妙结合的桅杆,仔细观察着甲板上布置的床弩和那些被油布覆盖、形状奇特的装置,玛丽的心中充满了震撼与渴望。
“公主请看,”负责介绍的市舶司官员不无自豪地指着船体,“此船采用水密隔舱设计,即便一两个舱室破损,亦不致沉没。这船尾的舵,比起传统的舵桨,操控更为精准省力……”
玛丽碧绿的眼眸闪烁着精光,她不仅看,更不停地提问,问题往往直指关键:“这桅杆和帆索的设计,似乎能更好地利用不同方向的风力?这水密隔舱,是如何保证各舱室之间绝对密封的?那些被覆盖的,是传闻中能发出雷霆之威的武器吗?”
她的问题让陪同官员有些招架不住,只能以“此乃工部机密”或“将作监巧思”等语含糊带过。玛丽也不强求,只是将这些细节牢牢刻在脑海里。
参观结束后,她并未返回长安,而是留在广州,通过法兰克使团带来的商人网络,开始大量采购大唐的生丝、瓷器和茶叶,同时,她让人放出风声,说法兰克王国愿意用他们掌握的、关于西欧各国军事部署、地理详情乃至一些独特的金属冶炼技术,来交换大唐的造船技术,特别是水密隔舱和高效舵系统的设计图纸。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技术交换提议。玛丽很清楚,完全获取大唐的核心造船技术难如登天,但若能获得一两个关键子系统,对法兰克乃至整个西欧的航海技术都将是巨大的飞跃。她的行动迅速而直接,将外交博弈推向了更实际的利益交换层面。
消息传回长安,兵部和工部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窥探西方情报的良机,有人则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输出核心技术。最终,决策权交到了李琰手中。
李琰对此不置可否,既未同意,也未明确拒绝,只是将玛丽的提议暂时搁置,命鸿胪寺继续与法兰克使团周旋。他深知,技术优势是大唐维持霸权的关键之一,不能轻易予人,但玛丽的提议也确实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的窗口。他在等待,等待一个更能平衡利益与风险的时机。
就在玛丽于广州积极活动之时,长安宫中,一个静谧的夜晚,一场意料之外的“私会”悄然发生。
那夜月华如水,李琰批阅完奏章,忽觉心中烦闷,未带随从,独自一人信步走向太液池畔,想借夜色清辉以静心。行至池边九曲回廊深处,却隐约听到一阵压抑的、极低的啜泣声。
他循声望去,只见月光下,一个纤细的身影正凭栏而立,肩头微微耸动,正是艾琳公主。她未着华丽的宫装,只穿着一件素雅的月白常服,金发如瀑般垂下,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此刻的她,褪去了平日那份刻意维持的从容与智慧,显得格外脆弱与真实。
李琰脚步微顿,正欲悄然离开,以免惊扰。艾琳却似乎察觉到了动静,慌忙转过身,抬起泪眼。看到是皇帝,她更是惊慌失措,急忙用衣袖擦拭眼泪,想要行礼,却被李琰抬手制止了。
“公主何事伤怀?”李琰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平和了许多,少了几分朝堂上的威严。
艾琳低下头,长长的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声音带着哽咽:“惊扰陛下圣驾,艾琳罪该万死……只是……只是今日收到拂林来信,言及故乡……故国局势愈发艰难,大食兵锋日亟,母亲心力交瘁……艾琳身在大唐,虽蒙陛下恩宠,却无法为母分忧,不能为国效力,思之……思之不禁悲从中来……”
她的话语断断续续,充满了对故国命运的担忧和身为公主却无能为力的自责。这份在夜深人静时、卸下所有伪装后流露的真情,比任何精心准备的言语或表演,都更具打动人的力量。
李琰沉默了片刻。他自然知道拂林如今在阿拉伯帝国压力下的窘境。看着眼前这位平日努力展现坚强与智慧的异国公主,此刻如同迷途羔羊般无助,他心中也不免生出一丝怜惜。
“国运兴衰,自有定数,非一人之力可挽。”李琰缓步上前,与艾琳并肩立于栏杆前,望着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池水,“拂林既已归附大唐,朕自不会坐视不理。公主孝心可嘉,然亦需保重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