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气候免疫城市(1 / 2)
慕尼黑市政厅地下会议室。上午10:17。
李墨飞用激光笔在混凝土墙面上切出十字刻痕,27个全息投影仪同时亮起。当巴伐利亚州防洪局的工程师们走进环形会议厅时,穹顶上正悬浮着用古罗马混凝土配方建造的防洪墙剖面模型,火山灰颗粒在投影光束中缓慢沉降。
“这是按《河防通议》卷五记载的塌岸治理法改进的。”刘宇敲击控制台,全息模型突然转换成北宋汴京虹桥的木构架,“每立方米的维护成本相当于……”
保险公司代表威廉突然将平板电脑按在会议桌上,屏幕上的造价清单自动投射到空中:“按这个方案改造慕尼黑排水系统,足够建造三艘福特级航母。”
地下30米的勘探井底部,金刚石钻头正在玄武岩层上提取岩芯样本。李墨飞蹲在井口边缘,电子显微镜的镜头对准刚取出的古冰川沉积物——在偏振光下,冰碛石的层理结构与蜂巢的六边形晶格完美契合。
“把唐代洛阳城的地基图纸调出来。”他对耳麦说道。地面控制室立即响应,全息投影在井壁上展开天宝年间的水渠分布图。当刘宇将现代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叠加上去时,两条曲线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公元755年出现相同断点。
威廉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我们做过模拟,仿生排水系统在百年暴雨下的失效概率……”突然响起的警报声打断了他,钻探设备的压力表显示数值已突破红色警戒线。
李墨飞突然抓起勘探记录本:“停钻!现在立即注入糯米浆液。”工程师们还在愣神时,他已将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灌浆配方输入自动搅拌机。随着米白色浆液注入钻孔,压力表指针竟沿着北宋《营造法式》记载的承重曲线回落。
3小时后,当钻头重新启动时,探孔侧壁出现了类似红树林根系的自然分叉。地质雷达显示,这些仿生结构使地基承载力提升了7倍。
伊萨尔河畔的测试场地上,六边形陶瓷模块正在液压机推动下自动拼接。每块模块表面都用印第安查科峡谷的暴雨预警图腾进行蚀刻,当阳光照射到特定角度时,图腾会投射出洪水警戒水位线。
“这是按福建土楼散热原理设计的空气夹层。”刘宇敲击模块表面,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内部气流正形成8个环形涡旋,“在去年郑州暴雨中……”
威廉突然举起平板电脑,上面播放着慕尼黑老城区的地下管网三维模型:“传统排水系统每小时能处理9000立方米雨水,而你们的仿生方案只有……”他故意停顿,等待工程师们的反应,
李墨飞从工具包取出用威尼斯玻璃工艺制作的透水混凝土试块,将其浸入水槽。当水位达到明代《治水筌蹄》记载的警戒线时,试块内部突然发出类似古筝的共鸣声——这是仿照曾侯乙编钟的声学结构设计的预警装置.
“听清楚音高。”他将试块递给威廉,”宫调代表安全水位,商调是警戒状态,角调……”话音未落,试块突然发出急促的徵调颤音,水面同时浮现出与《河防通议》记载相同的漩涡模式。
慕尼黑工业大学地震实验室里,3台液压振动台正在模拟里氏7.3级地震。刘宇将冰碛石样本放入测试舱时,注意到监测屏上的波形图与北宋庆历年间的地震记录高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