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破避之光(2 / 2)
这个发现像一道闪电劈开迷雾!难道不是波动破坏了结构,而是某种特定的、微小的能量扰动,反而可能激发了催化剂的某种潜在活性?就像……就像深海热泉口那永不停息的、剧烈的热液脉动?!
“动态扰动……不是控制稳定,而是模拟脉动!”刘宇猛地站起来,眩晕感让他踉跄了一下,但他毫不在意。他扑到控制电脑前,手指因激动而颤抖,开始疯狂地修改反应釜的控制程序代码!他不再追求绝对的温控稳定,而是设计了一个叠加在基础温度上的、特定频率和振幅的微小正弦波温度扰动!
他需要样品!立刻!他冲到存放半成品的冷柜前,取出最后一份勉强合成的F-4仿生光敏MOF材料。时间紧迫,他甚至等不及张教授和赵岚回来。
设置参数:基础温度185℃,压力12兆帕,光照强度1000W/2。叠加温度扰动:频率0.5Hz,振幅±0.2℃。
启动反应器!
注入模拟烟气(CO?浓度15%)。
启动光照!
启动温度扰动程序!
刘宇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住主控屏幕上跳动的实时吸附速率曲线。绿色的线条最初毫无生气地趴在低位(约75%)。几秒钟过去,没有变化。十秒钟……依然沉寂。巨大的失望感开始上涌。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瞬间!
那根绿色的线条,仿佛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猛地向上窜起!不是缓慢爬升,而是近乎垂直地飙升!数字疯狂跳动:80%……85%……90%……95%……100%……105%……115%……最终在121.7%附近开始剧烈震荡!
“这……这不可能!”刘宇喃喃自语,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过度疲劳出现了幻觉。他用力眨了眨眼睛,甚至掐了自己胳膊一下。疼痛感真实,屏幕上的数据依然在疯狂跳动,稳稳地维持在120%以上!
他立刻中断实验,取出样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重复性验证。更换反应器、更换气源、严格校准所有传感器……重新启动!
结果重现!在特定的微小温度脉动下,材料的吸附速率稳定在118.5%-122.3%!远超商业化阈值!
巨大的狂喜如同海啸般席卷了刘宇,瞬间冲垮了所有的疲惫和痛苦。他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不是因为眩晕,而是因为这难以置信的成功!他扶着控制台,大口喘着气,脸上露出了这一个月来第一个发自内心的、带着难以置信的笑容。
当清晨的第一缕微光透过实验室的高窗,张教授和赵岚带着浓重的黑眼圈赶回来时,看到的是刘宇依然站在主控台前,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连续三次重复实验的成功数据曲线,以及旁边鲜红的、令人振奋的“稳态吸附效率:120.4%”。
“张教授,赵岚,”刘宇转过身,声音沙哑却异常明亮,眼中布满血丝却燃烧着惊人的光芒,“通知李总。材料……突破了。”
实验室里死寂了一秒,随即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带着哭腔的欢呼!张教授激动地拍着桌子,赵岚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个月来的绝望、挣扎、汗水与泪水,在这一刻化作了冲破黑暗的破壁之光!
当天下午。还是那间小会议室。气氛却与上次截然不同。
陈明远带着他的团队再次到来,脸上依旧是那副公事公办的严肃表情,但眼神深处藏着一丝审视和不易察觉的疑虑。
刘宇没有多言。他亲自操作。一个透明的、特制的高压反应釜被推了进来。里面装着灰黑色的F-4仿生光敏MOF颗粒。连接着精密的进气、光照和监测系统。
“陈总,请看。”刘宇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他启动设备。
模拟烟气注入。
高强度光源亮起,照射在材料上。
特定的微小温度脉动程序启动。
主屏幕上,代表CO?浓度的红色曲线开始稳定下降。而旁边的绿色曲线——吸附速率曲线,如同被唤醒的巨龙,瞬间腾空而起!数字清晰地、稳定地跳动在120%的阈值之上!反应釜内,肉眼可见材料表面仿佛在“呼吸”,细微的气泡在光照下生成、涌动。
整个演示过程不到十分钟。没有炫目的光影,没有夸张的解说,只有冰冷的、实时的、无可辩驳的数据在屏幕上无声地宣告着成功。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陈明远身体微微前倾,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盯着那根稳稳停留在120%以上的绿色曲线。他身后的分析师飞快地记录着,脸上写满了震惊。那位抱着文件夹的助理,也忘记了合上张开的嘴。
终于,陈明远缓缓靠回椅背。他沉默了几秒钟,目光从屏幕移向刘宇。刘宇站在那里,脸色依旧苍白,甚至因为连续的通宵显得更加憔悴,眼窝深陷,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带着一种燃烧殆尽的疲惫和不容置疑的坚定。
“资金恢复。”陈明远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干脆利落,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修订后的预算和时间表,明天上午十点,送到我办公室。”他站起身,目光扫过李墨飞和刘宇,最终落在李墨飞身上:“李博士,管好每一分钱,盯紧每一个节点。‘未来地平线’的耐心,不是无限的。”说完,带着团队再次离开。
会议室的门关上。这一次,留下的不再是沉重的压力,而是一种劫后余生般的虚脱和巨大的、无声的喜悦。
李墨飞用力拍了拍刘宇的肩膀,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句:“辛苦了,老刘!”
刘宇扯了扯嘴角,想笑一下,却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和恶心袭来。他踉跄一步,扶住会议桌才站稳。持续紧绷的神经骤然放松,身体积累的疲惫和药物的副作用如同决堤的洪水般将他淹没。他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声音低哑:“我先……回办公室……歇会儿。”
他独自一人走进狭小的办公室,反手关上门,隔绝了外面隐约传来的庆祝声。窗外,夕阳的余晖给这座灰蒙蒙的城市镀上了一层短暂的金边。
刘宇走到窗边,没有看风景。他背对着门,从外套内袋里再次摸出那个银色的小药盒。这一次,他没有取出常用的止痛和心血管药物,而是小心翼翼地拨开药盒底部的夹层。里面安静地躺着两枚胶囊,颜色更深,近乎墨蓝,没有任何标记。他的指尖在冰冷的胶囊表面停留了片刻,眼神复杂——疲惫、释然、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最终,他取出一枚,和着桌上半杯冷掉的咖啡,仰头咽下。
他望着窗外被夕阳染红的城市天际线,紧锁的眉头并未因技术的突破而完全舒展。材料的壁垒被攻破,只是漫长征程中翻越的第一道山脊。前方,还有更险峻的峭壁,更汹涌的暗流。而他的身体,这架承载着智慧与意志的机器,还能支撑多久?他握紧了口袋里的药盒,冰凉的触感提醒着他,代价,早已悄然支付。
好的,遵循您的要求,以纯现实主义笔触创作第226章《大地的脉动》。本章聚焦于集成系统的实战考验与人物在自然伟力下的专业应对,杜绝任何超现实元素与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