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裂逢与新生(1 / 2)
“新曼哈顿湾”示范区-老城区扩展区,“橡树岭”社区中心,2047年深秋。
秋日的阳光带着几分慵懒,透过高大的梧桐树叶,在“橡树岭”社区中心翻新过的米黄色外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座建于上世纪中叶的红砖建筑,经过“气候免疫城市”项目团队的改造,披上了轻质高强复合材料加固层,屋顶安装了太阳能板和小型雨水收集花园,门口还新添了社区级的微型水质空气监测站。它像一个焕发新生的哨兵,伫立在项目向老城区扩张的前沿。
社区中心里正举行一场气氛热烈的说明会。项目团队的社会协调员小杨,指着全息投影上展示的改造效果图,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大家看,加固后,咱们这老楼能扛更强的风!屋顶花园夏天能降温,雨水还能存起来浇花冲厕所!等旁边的智能微电网建好,咱这儿用电就更稳当、更便宜啦!”
台下坐着几十位社区代表,大多是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家庭主妇。他们听着,脸上带着好奇、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对于这些在老城区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来说,“气候免疫”的概念有些遥远,他们更关心的是房子是不是更结实了,冬天暖气会不会更足,夏天能不能不那么闷热。
李墨飞站在会场后排,观察着居民的反应。热浪与暴雨双重考验的成功,为项目赢得了宝贵的声誉和喘息空间,也加速了向更复杂、基础设施更薄弱的老城区扩展的步伐。“橡树岭”社区是第一个试点。这里的改造难度极大:地下管网错综复杂、老旧建筑结构强度不一、居民构成复杂。为了尽快出效果、稳定投资方(尤其是陈明远那紧盯进度的目光),同时也为了回应部分居民迫切的改善需求,团队在部分非承重结构的加固方案上,采用了最新研发的“迅捷-3型”轻量化碳纤维网格增强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施工快、自重轻、强度高,理论上能大幅缩短工期。但应用在如此复杂的老旧建筑上,尤其是在地下状况不明朗的区域,其长期性能和兼容性,还需要更多实地验证。李墨飞心里清楚,这步棋,带着一定的冒险成分。
刘宇没有参加说明会。他正带着技术团队,在社区中心的地下设备间,对刚接入的微型能源管理节点进行最后的调试。昏暗的光线下,一排排崭新的设备柜闪烁着指示灯。刘宇半蹲在一个打开的柜门前,专注地用便携式诊断仪检查着线路接口。他脸色依旧苍白,深秋的凉意让他裹紧了外套,但额角还是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调试工作并不算繁重,但持续的专注和地下空间略显憋闷的空气,让他感到呼吸有些费力。他习惯性地抬起左手,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袖口滑落,露出了腕部皮肤下几个细小的、泛着金属光泽的圆形接口——那是高精度生理监测传感器的植入点。
“刘工,主回路通了,电压稳定。”旁边的工程师报告。
刘宇点点头,刚想说什么,突然——
轰隆隆……
一阵低沉、闷响、仿佛从地底深处传来的震动,毫无征兆地席卷了整个社区中心!
不是剧烈的摇晃,而是一种短促、有力、令人心悸的**脉动**!如同一个沉睡巨人的翻身!
“地震?!”设备间里瞬间惊呼一片!灯光猛地闪烁了几下!设备柜发出吱嘎的摩擦声!灰尘簌簌落下!
震动只持续了不到三秒,便归于平静。但这两三秒的冲击,对于这座刚刚接受了“微创手术”的老建筑来说,却如同一次猝不及防的暴力测试!
“快!检查设备!确保安全!”刘宇厉声下令,强压下瞬间飙升的心率和一阵剧烈的眩晕感。他扶着设备柜站稳,迅速拿起通讯器:“地面!地面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人受伤?”
通讯器里传来小杨惊慌失措的声音:“刘……刘工!楼……楼上!社区中心主厅!墙……墙上裂了!好大的缝!”
李墨飞在震动发生的瞬间就护住了身边的一位老人。震动停止后,他第一时间抬头看向社区中心的主厅——那面刚刚被新型复合材料加固过的、承载着历史痕迹的西山墙。
一道狰狞的、如同闪电般的灰白色裂缝,赫然出现在米黄色的复合材料加固层表面!裂缝从接近天花板的位置一路向下延伸,足有四五米长,最宽处能塞进一根手指!裂缝边缘,崭新的复合材料与老旧的砖墙基体之间,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细微剥离!几块细小的复合材料碎片掉落在地,发出清脆的声响。
会场瞬间死寂!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恐慌和骚动!
“天啊!墙裂了!”
“刚加固的就裂了?!这什么豆腐渣工程!”
“我就说这些新材料不靠谱!”
“吓死我了!要是再震厉害点,房子是不是要塌了?!”
“退钱!我们不要什么免疫了!我们要安全的房子!”
愤怒、恐惧、质疑的声浪几乎要将屋顶掀翻!老人们吓得脸色煞白,孩子们被吓哭,刚才还充满期待的居民,此刻眼神里只剩下被欺骗的愤怒和深深的不安。小杨被愤怒的人群围住,解释的声音被彻底淹没。
李墨飞的心沉到了谷底。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强迫自己冷静,一边大声安抚居民,指挥工作人员疏散人群到安全空地,一边迅速联系结构安全评估小组,同时拨通了陈明远的电话。电话接通,没等李墨飞开口,陈明远冰冷的声音就传了过来:
“李墨飞!我刚接到消息!橡树岭社区中心出现结构性损伤?还是你们那个吹上天的‘迅捷-3’材料出了问题?!”他的声音里压抑着怒火,“立刻暂停所有使用该材料的工程!全面审查!我要一份详细的事故报告,现在!马上!如果证实是材料或施工缺陷,‘未来地平线’将重新评估整个项目的风险!”
电话被挂断,忙音如同重锤敲在李墨飞心上。技术风险、社会信任危机、投资方压力…三重风暴瞬间降临!
很快,结构安全评估小组带着专业设备赶到。初步检测结果让李墨飞稍稍松了口气:裂缝出现在复合材料加固层本身以及新老材料的结合界面,并未深入原有承重墙体。建筑主体结构安全等级未受影响,无倒塌风险。但是,这道刺眼的裂缝,以及散落的碎片,已经像病毒一样,通过社交媒体和本地新闻快速传播开来。
“气候免疫?还是‘裂缝城市’?”——耸动的新闻标题。
“新型材料不堪一击,老城改造陷安全危机!”——质疑的报道。
“居民恐慌,投资人震怒,‘免疫城市’项目遭遇滑铁卢?”——财经版的评论。
舆论迅速发酵。质疑声铺天盖地。其他等待改造的老城区居民也人心惶惶,抗议的苗头开始滋生。项目团队辛苦建立的信任,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濒临崩塌。
项目总部会议室,气氛凝重如铁。核心团队齐聚,包括匆匆赶回的刘宇。他看起来更加疲惫,嘴唇几乎没有血色,但眼神依旧锐利,紧盯着结构小组传来的详细裂缝扫描图和初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