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肴望的曙光(2 / 2)
“我们采用的每一项技术,”刘宇推了推眼镜,语气格外郑重,“无论是相变材料、膜过滤、光伏效率提升还是AI算法,都不是实验室里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它们是现有技术的深度优化、跨领域集成和针对实际场景的创新应用。项目的核心突破,在于系统性思维,是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中枢,智慧地调度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让其高效、循环地运转起来。”
展示环节结束,会场内先是片刻的寂静,似乎人们还在消化这庞大的信息量。随即,掌声如同潮水般响起,从一开始的礼貌性鼓掌迅速变为持久而热烈的真诚赞许。许多来自小岛屿国家、非洲干旱地区的代表甚至激动地站起身,用力鼓掌,眼中闪烁着看到切实希望的光芒。
提问环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异常踊跃。
一位来自欧洲环保组织的代表率先拿到话筒,他的问题尖锐而直接:“李教授,刘博士,你们的成果令人印象深刻。但恕我直言,如此大规模的地下工程改造和系统集成,其初期投入成本必然是天文数字。这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部分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这是否只是一个‘富裕城市的解决方案’?它的普适性在哪里?”
李墨飞早有准备,他沉稳地点点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现实的问题。首先,我们并非对城市进行‘大拆大建’。我们的模式是分阶段、模块化的。优先改造关键节点和脆弱区域,就像疏通人体的关键动脉和毛细血管。其次,我们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如果将因气候灾害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长期能源外购费用、环境治理成本以及公共卫生投入计算在内,这套系统的投资回报率(ROI)是相当正向的,它不是在‘烧钱’,而是在‘省钱’和‘避免未来更大的损失’。最后,我们正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致力于制定不同城市规模、不同气候区类型的低成本简化版技术手册,让核心技术能够被因地制宜地应用。”
话音刚落,一位来自中东产油国的代表,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提问:“刘博士,您提到能源自给率大幅提升,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太阳能。但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是世界性难题。您的系统如何保证,在无风无光的漫长时段,城市的能源安全,尤其是医院、数据中心等关键设施的供电?”
刘宇接过问题,神情自信:“您提到了关键。我们的系统从未追求100%依赖可再生能源。跨季节储热库解决了热能的长期储存问题。对于电力,我们配备了基于废弃盐洞改造的压缩空气储能(CAES)和大规模液流电池组,用于平滑短时波动和调峰。更重要的是,AI中枢会基于高精度气象预报,提前72小时对全市用能进行预测和调度。在极端情况下,原有的城市电网和经过改造的高效天然气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将作为可靠的备用。我们的目标是‘最优组合’,而非‘绝对替代’。”
一位来自低海拔沿海城市的市长,声音中带着急切:“李先生!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是我们的心腹大患!您的系统如何应对这种长期的、缓慢但致命的威胁?那些地下设施本身是否会成为新的脆弱点?”
李墨飞的表情变得严肃:“对于沿海城市,我们的策略是‘防御、适应、撤退’三结合。系统包含了对沿海堤防的智能化加固、风暴潮预警与闸门自动启闭系统。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地下水回灌和地面沉降控制技术,相对地抬升城市海拔。同时,我们建立了基于实时数据的‘土地韧性地图’,明确哪些区域必须坚守并加强防护,哪些区域需要逐步进行生态化改造或作为缓冲地带,哪些区域则需要有计划地引导人口和设施向内陆迁移。地下设施入口均设有高于历史最高水位线的防水闸和强力排水系统,其本身的设计标准远高于传统设施。”
问题一个接一个,有的关注技术细节,有的担忧社会公平(如改造过程中的居民安置、费用分摊),有的询问技术合作模式。李墨飞和刘宇一一作答,坦诚而务实。他们不回避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初期投入的巨大以及在不同地区推广可能面临的适应性挑战。但正是这种坦诚,结合北京项目成功的实践案例和详实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据,赋予了他们的回答巨大的说服力。会场内的气氛,从最初的审视、怀疑,逐渐转变为深入的探讨、学习的渴望甚至是一丝兴奋。
会议中途休息,咖啡的香气在会场走廊弥漫开来。李墨飞独自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焕发新生的城市。街道上车流有序但不再拥堵,大量的电动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穿梭其间。远处的公园绿意盎然,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嬉戏,看不到几年前那种因极端热浪或严重空气污染而导致的学校停课、人们被迫躲入室内的惶惶不安。他想起了项目初期遭遇的无数质疑、近乎绝望的资金困境、技术路线上的激烈争论以及无数个不眠之夜。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胸腔中一股沉甸甸的、温暖的力量。
“感觉怎么样?”刘宇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递过一杯温水,“嗓子有点干了吧?应付那帮老狐狸可不轻松。”即便是在这种时刻,刘宇的语气依然带着他特有的冷静和一丝淡淡的调侃。
李墨飞接过水杯喝了一口,目光依然停留在窗外:“还好。只是……看着这一切,觉得我们这十二年,值了。”他转过身,背对着窗外的城市光景,表情变得凝重起来,“老刘,我们必须清醒。北京的个案成功,并不意味着气候危机已经缓解。格陵兰冰盖还在加速融化,大洋环流的变化依然莫测,非洲之角的旱情听说又加重了。全球变暖的惯性巨大,我们只是为一座城市穿上了一件‘防护服’,但整个星球的‘高烧’并未消退。”
刘宇默默地点了点头,也望向窗外。
李墨飞的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但是,看到今天台下那些来自最脆弱地区的代表们的眼神,我更加确信了一点:人类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是黑暗中最宝贵的那束光,是真正的希望所在。我们无法一键逆转过去两百年积累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也必须,从现在开始,用智慧和协作,为自己,为下一代,建造更多更坚韧、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家园。这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刘宇赞同地重重地点了下头,眼神里同样闪烁着坚定和务实的光芒:“说得对。北京的样板成了,证明了这条路走得通。下一步更关键——总结经验,优化技术包,大幅降低成本,让它能在更多地方、根据不同条件落地生根。德里、开罗、拉各斯、雅加达……它们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需要的不是复制粘贴,而是量身定制的‘免疫方案’。这条路,比我们过去的十二年,只会更长,更复杂。”
“一起?”李墨飞看向他多年亦师亦友的搭档,伸出了手。他的手掌宽厚,指节因为长期翻阅图纸和现场考察而显得有些粗糙。
“当然一起!”刘宇毫不犹豫地回答,伸出手紧紧握住。他的手则更显修长有力,代表着工程师的精准与坚定。
两只手,承载着过去的汗水与荣光,更紧握着对未来的责任与承诺,紧紧握在一起。窗外,夕阳正在西下,金色的余晖将整个城市渲染得无比壮丽,仿佛预示着尽管前路漫长艰辛,但人类用科技与智慧守望家园的行动,已然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