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暴雨将至(2 / 2)
“宝贝,爸爸这周可能还是回不去。”他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轻松,“城里可能会下大雨,爸爸要和叔叔阿姨们一起做好准备。”
林薇把女儿哄回床上,然后独自面对镜头,脸上写满担忧:“墨飞,我看了新闻。这场雨真的会很大吗?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吗?”
李墨飞想安慰妻子,但又不愿对她撒谎:“可能会很大。明天白天,你带小雨去超市买些瓶装水和方便食品,还有充电宝都充满电。就当做是预防措施,好吗?”
林薇点点头,沉默片刻后问:“你们那个系统,能应对得了吗?”
李墨飞苦笑:“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搞清楚的问题。”
挂断电话后,李墨飞没有回家,而是决定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凑合一夜。他知道自己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各种数据和方案。
凌晨两点,他独自一人走在已经安静下来的项目园区里。夜风带着一丝难得的凉意,吹散白天的燥热。远处的城市依旧灯火通明,数百万居民对即将到来的威胁一无所知,安然入睡。
李墨飞想起项目启动时的情景。那么多质疑的声音,那么多认为这是“不可能任务”的人。他们用了十二年时间,将北京变成了一座能够“呼吸”和“自我调节”的城市。但现在,自然正在以他们未曾预料的方式,考验着他们的成果。
他走到园区中央的生态池塘边,看着水中倒映的月光。这片水域不仅是景观,也是整个水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能够在下雨时暂时储存雨水,减缓排水压力。
“也睡不着?”身后传来刘宇的声音。
李墨飞转头,看到同事拿着两罐咖啡走过来,递给他一罐。
“脑子里事情太多。”李墨飞接过咖啡,打开喝了一口,“无人机准备得怎么样?”
“已经检查完毕,随时待命。空域申请也已经提交,预计明天早上能获批。”刘宇说,语气中有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你知道吗,这是我们第一次有机会真正测试这个系统的极限。”
李墨飞看着同事眼中的光芒,不禁微笑。刘宇总是这样,越是面临挑战,越是充满斗志。这种特质在项目最困难的阶段曾经无数次鼓舞了整个团队。
“你真的认为我们能影响这场雨吗?”李墨飞问。
刘宇思考片刻:“不完全确定。但我确定的是,如果我们不尝试,就永远不知道能否成功。科学不就是这样的吗?通过实验,获取数据,不断改进。”
两人沉默地看着水面。远处,城市的灯光如同星辰般闪烁。
“记得我们刚开始这个项目时,多少人笑我们异想天开吗?”刘宇突然说,“说我们想要给城市穿上‘防护服’是痴人说梦。”
李墨飞点头:“记得。但现在,我们至少已经让城市有了一件‘雨衣’。”
“不只是雨衣。”刘宇纠正道,“是一套完整的免疫系统。即使这次暴雨超出了设计标准,我相信系统的各个部分协同工作,仍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李墨飞希望刘宇是对的。他知道,明天的考验不仅是对物理设施的考验,也是对他们十二年工作的最终评估。
回到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气象数据。风暴系统正在不断加强,比几小时前的预测更为强大和集中。
李墨飞召集了核心团队的深夜会议。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中都闪烁着专注和决心。
“最新预测显示,暴雨中心可能会直接经过城市上空。”王琳指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气象模型,“强度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加。”
刘宇立即回应:“这意味着我们更需要尝试干预。即使只能将降雨强度降低10%,或者将峰值降雨推迟几个小时,也能为我们的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
这次,反对的声音少了许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预测,冒险一试似乎成了更合理的选择。
凌晨四点,李墨飞做出了最终决定:“批准‘雨幕’计划。无人机编队按计划起飞,在指定空域待命。一旦获得最终空域许可,立即开始作业。”
命令下达后,项目园区突然活跃起来。技术团队奔向无人机控制中心,地勤人员开始做最后的设备检查。
李墨飞和刘宇站在控制中心的大玻璃窗前,看着停机坪上数十架无人机同时启动,旋翼发出的嗡嗡声逐渐汇聚成一种低沉的轰鸣。
第一缕晨光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给无人机的金属外壳镀上了一层金色。它们依次升空,组成编队,向着预定的作业空域飞去。
“这是我们系统建成后的第一次大考。”李墨飞轻声说,既是对刘宇,也是对自己。
刘宇紧盯着雷达屏幕上逐渐接近的雨带,声音坚定:“也是向世界证明,气候韧性不是不死,而是能更快站起来的答案。”
两人沉默地看着屏幕,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挑战。窗外,城市的轮廓在晨曦中逐渐清晰,对即将到来的考验一无所知,依旧宁静而美丽。
无人机的信号在雷达屏幕上闪烁着,如同奔向风暴的萤火虫,带着人类的智慧和勇气,迎向自然的力量。
暴雨将至。